
被受訪者「考試」的經驗不少,「被修理」可就不常有了。冬日微雨,場景是享譽國際【無垢舞蹈劇場】團長陳念舟與舞蹈總監林麗珍伉儷居處,空間舒放,大窗景闊。窗外細絲飄飄,窗前,態若中國大陸黃山迎客松的杜鵑,樹影絕姿,含苞正待展豔。
文/陳淑芬
圖片提供/無垢茶活 陳念舟
此情此景,正適合啜飲一盞溫熱的好茶。創作出「無垢茶活」的陳念舟笑說要「修理」訪客,以私房野生淺焙茶與金壺、銀壺伺候。
金、銀壺注出甘甜白水,醇郁清香的茶湯,真真實實體驗到「齒頰留芳」的滋味,實在很樂意日日被這樣的好物修理呀!
架空故事依附於歷史上真實的朝代,服飾、道具、場景等考據講究的《瑯琊榜》,自從主角蘇先生以綠釉單柄茶壺倒茶的橋段演出之後,網路上出現了無數署名「瑯琊榜款」茶壺。原以為單柄茶壺是日本所發明,殊不知,蘇先生才是濫觴……這當然是開玩笑之語,網路語言稱為「大誤」;其實,上述謬誤無論是何時空,所在多有。
譬如,原以為泡日本煎茶必用單柄茶壺,因為似乎很有「日本味」;喝抹茶則要用千利休黑不溜丟的醜茶碗,才有wabi-sabi侘寂味1。
註:千利休堅持給主公豐臣秀吉用黑醜茶碗喝茶,因此惹得嗜愛華麗紋飾的秀吉不滿,最後被下令切腹;表面上是如此,後因素必然由於千利休的政治影響力受到忌憚。
其實,蘇先生所用的單柄形制,台灣茶人稱之為「側柄」,蘊含著製作工藝、實用性與文化歷史背景的影響。至於那青綠光潔的汝窯色,南梁時期根本不可能燒得出來的問題,就將之視為一代宗主蘇先生化身土豪,擲千金以整顆青玉鑿出來的吧!
茶瓶以黃金為上 以銀次之
當代台灣在許多方面受到日本影響至多,當我們在觀賞古裝歷史劇的時候,往往可以看到古代中國對於日本的文化影響。許多當時的日本國民應該也會常說:「好有中國風味呀!」日本保留外來文化的影響,又加之以民族性與在地性,發展至現存的樣貌,又風靡了全球。
譬如當前日本的茶道、抹茶,最早源自於唐代。唐代茶席禮節之繁複(更加浪費時間),致使唐皇後來下令廢除;至宋朝發展出點茶,明清開始泡茶,一直演變至當今我輩喝茶的風貌。
「繁複的煮茶簡化了程序,所用的茶壺,被稱為『急須』。」談起茶器,陳念舟信手拈來就是故事。
時代背景設定於南梁武帝時期的《瑯琊榜》,距離「湯器之不可捨金銀」的晚唐時代(此語出自晚唐茶書《十六湯品》),尚有數百年之遙,梁武帝在晚宴上已經以金杯喝酒。據說,茶、酒、水以金、銀器盛裝過,「好喝的不得了。」聊開之後,陳念舟笑說他的銀茶壺,明明是他設計來泡茶的茶器,因著某次造訪對岸偶然盛酒的機緣,傳了開來,被對岸好酒者暱稱「魔壺」。
古代沒有現代科學的探測器可以測出飲食被金、銀器盛裝過後,所產生的良變,古人卻早已知道金器、銀器有益於養生。流傳至日本,而今古都金澤更是以「吃金箔養生」馳名國際。
唐代陸羽《茶經》除了談茶,也對茶器有所提點,經道:「用銀為之,至潔。」明朝朱權的《茶譜》也對古人喝茶器具做了一番徹底的研究,然後評道:「茶瓶,以黃金為上,以銀次之。」
「金,可以行氣。」林麗珍說,再勸進一杯金壺水。
嗜茶人的珍寶 甜美茶湯的滋味
2015年深秋,初次遇見「無垢茶活」的金、銀壺器,就被9999純金打造的茶壺侍候。所泡出來的淺焙茶,醇郁的口感與花香味,堪稱齒頰留芳;那沖茶的白水,當然被純度999銀水壺燒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