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化香 藺子工作室點亮傳統職人藺編夢

百年文化香 藺子工作室點亮傳統職人藺編夢

Editors choice
坐擁近300年藺草編織文化的苗栗苑裡鎮,有一群不怕困難的「藺子工作室」團隊,年輕人及年長工藝師共同為瀕臨消失的藺編文化默默努力、堅持守護。在他們心中,藺編產業的重生,不該因工業化的量化生產而停擺,而是必須更勇往直前…。

文/侯彥伶
圖片提供/藺子工作室

走入苑裡,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這個位於苗栗最南端的沿海小鎮,是苗栗縣開發最早的鄉鎮之一,擁有閩南與客家文化融合,給人一種平靜祥和的歷史韻味及悠閒感受。

2019年交通部觀光局經典小鎮票選活動中,苑裡以美麗的漁港風光、稻米歷史、磚瓦建築及藺草編織等文化瑰寶,打敗新北瑞芳、彰化鹿港等熱門景點,成為國人心中嚮往的經典小鎮第1名。

其中,有「藺草的故鄉」之稱的苑裡,至今仍保存當地傳統的藺編技藝,除了鎮上的「藺草文化館」之外,2016年創立的「藺子工作室」,更是引領農村子弟回流的關鍵,一步一腳印將邁入夕陽產業的藺草編織文化,再度喚醒;透過連結鎮上資深的藝師,將傳統動人的編織技藝加入嶄新設計,開發出文具、飾品、草帽等配件,成功將傳統職人工藝傳香外界。而這一切,起源於一個不向工業化生產低頭的夢想。

一腳踏入藺編 只為重現歷史動容記憶

1727年清雍正時期,台灣中部海線苑裡、通霄、大甲一帶的藺編產業便已成形,至今已近300年歷史。藺編最早起源,是由平埔族的道卡斯族婦女自野外採集野生藺草,返家編織成座蓆,其良好的透氣吸水特性,吸引漢人、客家人紛紛學習製作。清末時,整個苑裡的藺編製品便已開始銷往中國大陸;到了日治時期,更是僅次於稻米、糖的第3大外銷品。

「藺子工作室」創辦人廖怡雅表示,苑裡鎮天下路當時又有「帽蓆街」之稱,短短200公尺的老街,竟擠了近30家帽蓆行,所有從事藺編的婦女都會將編織完成的成品賣給天下路的帽蓆行,再由帽蓆行統一加工後外銷,曾創下年銷量高達1000多萬頂草帽的記錄。

然而,工業化興起後,敵不過量化生產侵襲,藺編產業趨近沒落。而銷量變少讓收購價也跟著下跌,造成技術面臨斷層,年輕一輩願意學習的人愈來愈少。

大學在苗栗就讀設計的廖怡雅,偶然隨著老師接觸藺編產業後,便被深深吸引,卻也同時困惑:「為何年輕人不願傳承藺編技術?為何明明能代表台灣特色的產品,卻被許多人默默遺忘?」看見邁入花甲之齡的藺編阿姨們,為了完成作品耗精費神,卻與終端售價不成正比,讓廖怡雅毅然決定,要為藺編文化的復興之路,貢獻一己之力。

適逢苑裡社區釋出職缺,希望年輕人回流,廖怡雅便接下任務,投身藺編產業,並於2016年設立「藺子工作室」,透過社會企業方式,提供擁有藺編技藝的在地婦女工作機會,一齊投入藺草設計與編織教育。

藺子團隊結合傳統文化,開發了近70種藺編設計品

藺子團隊結合傳統文化,開發了近70種藺編設計品,包括草帽、零錢包、提袋等精緻配件。

提供友善收購價 打造藺編社會企業

廖怡雅回憶,工作室創立初期,第一個困難便是推廣年齡層的落差,藺編阿姨的傳統手工製品,在色彩與樣式的呈現上,大多偏向單一化,不免顯得老氣,不受顧客青睞。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