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的省思 走出海島觀光 台灣應積極打開國際市場

新南向政策的省思 走出海島觀光 台灣應積極打開國際市場

政府自2016年起,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無論是放寬東南亞來台限制、獎助包機來台、高鐵第2人半價等,成功吸引不少觀光客,新南向國家的來客數逐年增加。然而,在新南向之外,台灣還應怎麼做,才能走出海島的觀光路?觀光之帆應如何航向國際,才能滿載而歸?

文/侯彥伶
攝影/林明廣
統計資料來源/外交部新南向政策資訊平台

除了對國內旅遊積極用心,推出36億國旅秋冬補助方案、鬆綁公務員國旅卡限制之外,政府自2016年起,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更是將客群轉向新南向國家,持續嘗試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招攬新南向旅客,希望藉此補足中國對台縮減自由行所造成的觀光缺口。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表示,中國以限縮來台自由行的政策,減少來台觀光人次,衝擊最大的仍是庶民階層中仰賴觀光客的店家;而陸客減少所損失的經濟效益,短期內要以新南向或他國旅客填補,仍有困難。換句話說,若要減少市井小民的衝擊,仍有賴兩岸關係的再調整。

黃介正分析,兩岸關係步向何方,多少都會左右台灣觀光產業的發展動態。其實陸客來台限縮政策,也可視為中國本身採取的預防性思維,希望藉彼此的觀光互動來制宜兩岸關係;台灣應如何回應,也考驗著政府的智慧。

在這樣的政策過渡期,如何吸引更多國際觀光客,也相形重要。將日韓及新南向旅客視為台灣觀光的重要客源後,政府更在今年加碼大規模的國際旅客優惠措施,包括增加東南亞國家簡便簽證方便性、提高包機及自由行補助、擴增航點航班,以及透過高鐵優惠,將人流引至中南部等等。

針對新南向旅客的優惠措施中,如瞄準菲律賓銀髮族的住宿買一送一、推動泰國教師來台遊學等,期盼大幅刺激新南向國家的來客量。另一方面,政府也鼓勵台灣旅宿業者前往新加坡推廣潛水行程、到馬來西亞宣傳台灣的友善穆斯林環境等等,這些都是新南向政策下的目標方針,冀望拉近台灣與南方眾鄰國的距離。

發展新南向觀光 需加強彼此互利認同

世界經濟論壇WEF調查發現,2019全球旅遊競爭力排名中,台灣較去年退步了7名,名列第37,是東亞國家中跌幅最大者。而「國際開放度不足」、「自然保護區管理不力」,是退步的兩大主因。

其中在「國際開放度不足」方面,與政府近年持續拓展新南向的外交觀點似乎背道而馳。細究新南向政策的起源,是因為台灣過往的產業投資過度集中在中國,政府意識到我國對東南亞、印度、紐、澳等國的經營不夠積極,希望把外交、經貿往新方向移動,所以才提出此一政策,同時也兼顧避險概念。

黃介正表示,新南向的主要發展重點,其實是「讓人走出去」,而非單純針對觀光的「使人流進來」。另外,目前新南向國家中,接受我國免簽優惠、以同等待遇回饋我國的,只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3國,投資報酬率並不高。可見新南向政策發展至今,在實質的國家人才互助來往上,效益仍未顯著發酵。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