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不來、國人愛出國 國旅觀光再逢寒冬 補助大撒幣 真能帶領台灣觀光起飛?

陸客不來、國人愛出國 國旅觀光再逢寒冬 補助大撒幣 真能帶領台灣觀光起飛?

為了搶救國旅,政府大肆挹注36億元秋冬補助,卻被認為是大撒幣、本末倒置。台灣人為何寧願每年花費上千億元出國玩,卻不留在國內享受寶島美景?台灣觀光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文/侯彥伶
攝影/顏志倫
統計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今(2019)年8月1日起,中國限縮來台自由行簽證,造成台灣旅遊業眾聲嘩然,紛紛認為巨大衝擊在所難免;往年受惠於陸客消費的景點店家,這兩個月的來客量已大幅下降,業者擔心門可羅雀的蕭瑟景象恐將大爆發。

據統計,陸客來台高峰期為2015年,達到418萬人次,之後逐年下滑,但仍穩坐冠軍寶座。去年陸客來台269.6萬人次,平均消費力211.7美元(約新台幣6546元),僅次於日本。在專家保守估計下,陸客不來,對台灣造成的觀光產值損失,可能來到新台幣350億元左右。

為了積極使國旅市場回溫,政府大力挹注36億元的秋冬補助,今年9至12月,從團體出遊、自由行、夜市抵用券、景點入園折扣等,四面八方紓緩國際政策對台灣觀光的影響。然而,此舉卻不被旅宿業者看好,認為「砸銀彈、撒優惠」的方式,只會加深價格競爭,且無助增長平日離峰時段人潮,政策恐無法嘉惠店家生意。

國旅補助杯水車薪 治標不治本

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系教授柏雲昌分析,台灣去年觀光旅遊產業貢獻整體GDP約16%,相當於2.78兆元;陸客縮減後,以衝擊350億元觀光收入計算,約損失了整體GDP的0.2%。

換算後,陸客不來的損失,約是每100元GDP損失0.2元;但政府推出的優惠補助36億元,對比損失350億元,差距將近10倍,等於每100元只補貼了0.02元,實質上是杯水車薪。

國旅補助補什麼?

針對36億元國旅補助,柏雲昌指出,除了可能無法產生預期效應以外,還可能引發下列風險:

1.劣幣驅逐良幣 優良業者反遭淘汰

補助雖具短期刺激效果,卻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品質差的業者排擠優良業者,整體服務水準下降。對劣質業者來說,補助就像救命繩索,但對殷實做生意的優良業者而言,不僅沒抓到繩索,反而還被推得更遠,淘汰機制徹底失靈。

2.大眾補小眾 有失公平性

大手筆的補助,其實源自人民的納稅錢,不免給人「大眾補小眾」之感,一方面耗費公務機關核銷人力,加重觀光局的行政事務量;另一方面,當國家缺錢,只能向銀行預借;一時的補助,可能將來會債留子孫。

3.激發民眾期待心理

對民眾而言,過多的補貼也可能激發期待心理,造成「有補助才出遊」的心態,而非真心被該景點文化吸引。未來若補貼取消,各景點將乏人問津。

4.應投資地方創生文化

柏雲昌強調,補助只是增加一次性旅客,就像對民眾打嗎啡一樣,對改善觀光文化的投資效果並不大。因為補助民間消費,是補多少,民眾花多少;但若能將資金運用在觀光投資上,卻能以小錢生大錢,從長遠來看,才能真正改善台灣的觀光問題。

也就是說,政府應把錢拿來投資觀光文化事業的推展,在作法上,可透過支持地方創生文化的方式,宣揚在地特色,那麼自然就會有旅客造訪。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