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商品化了嗎?如何更珍惜台灣就醫資源?

醫療商品化了嗎?如何更珍惜台灣就醫資源?

台灣醫療的即時性及方便性,讓全世界稱羨,「俗擱大碗」的全民健保,照顧全台2300多萬人。然而,隨著健保缺口擴大、自費醫療品項增加,健保制度也面臨須與時俱進的調整;如何更珍惜就醫資源、使台灣健保更永續地走下去,也成為每個國人責無旁貸的責任。

文/侯彥伶
攝影/顏志倫
資料來源/台灣醫改會、衛福部、行政院主計處

台灣醫療品質稱霸全球、為國際所推崇,已是不爭的事實,不管是24小時急診服務、低廉的健保費、四處林立的醫療院所、看診自由度高等等,都是國外難以想像的醫療情景;幾個月前,甚至有一名旅台的美籍男子,半夜掛急診,從詳細診斷到病況恢復,自費只花了80美元,讓他大讚台灣健保的美好,消息還登上美國媒體版面。

事實上,台灣的醫療確實無庸置疑地擁有高CP值,台灣健康照護體系去(2019)年更被國際商業雜誌(CEOWORLD)評為全球第一,勝過韓國及日本;且台灣醫療體系普遍都信賴健保,加入健保的醫療院所多達93%,相較之下,韓國則只有50%左右的院所加入健保。

然而,我們長年習以為常的方便健保體系,在近幾年社會發展下,卻產生了許多潛在問題;據統計,2018年全民健保保費收入為6106億元,但保費成本卻高達6373億元,收支短絀近267億元,破洞可謂逐年擴大,不免引起國內各專家學者擔憂:台灣健保是否破產在即?

此外,根據主計處的「家庭消費占比變化」,我們還可看到,2018年國內家庭在「醫療保健」上的支出比例,已首度超越了「食品飲料及菸草」的支出比例;也就是說,台灣家庭在就醫上的花費,已經比購買下廚食材的花費還高!此現象顯現了國人所需為醫療付出的成本逐年高漲,但仍然追不上健保虧損的速度,健保乃至整體醫療體制的改革,其實已迫在眉睫。

健保收支狀況

健保步向虧損 自費醫療比例上升

全民健保收支步向虧損,連帶影響到的,便是醫療院所自費品項開始增加。事實上,因為醫院的醫務收入和結餘,並非全數來自健保給付,有1至2成的收入來自非健保給付項目,也就是需要民眾自掏腰包的「自費醫療」(如病房差額費、自費醫材等);這些自費醫療帶給醫院的收入,利潤遠比健保給付項目來得高。

於是部分大型醫療院所,為了增加額外收入,開始產生向病患推銷自費品項的狀況,甚至還有院所針對中上層病患打造出「高端醫療服務」、「VIP頂級掛號服務」等,或是推出「名醫陣容」看診而收費昂貴,都時有所聞。

然而,自費醫療市場雖不違法,對於健保體系的衝擊卻不容忽視。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公關陳仟竹表示,健保申訴案件中,自費醫療的爭議就占了22%,除了醫療院所可能為了增加收入,將原本的健保給付項目改成自費;或是醫師認為癌症新藥的事前審查過於繁瑣,就建議病患直接自費購買;以及爭議更大的是,院所在檢查台或手術過程中,才詢問病患是否要改用自費項目。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