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持續上升 台灣減碳政策完全失敗

碳排放持續上升 台灣減碳政策完全失敗

廢核之後大量採用火力發電,讓台灣天空烏煙瘴氣,空氣品質惡化;政府極力推行的海洋風力發電,更是花費高昂造價,而且電力供應並不穩定,綠電銜接不上,電力吃緊。政府能源政策左支右絀,台灣應該在現有核電安全無虞的基礎上,發展綠能基載發電,才是比較務實的電力政策。

文/鄧鎮銘、謝明媛
刊頭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hongkian攝
攝影/顏志倫

近日新聞,德國看守(Germanwatch)公布「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0)」全球61個參與評比國家中,台灣排名第59名,全球倒數第3,撼動國內神經。

台灣在碳排放的績效指數,並不是去(2019)年才掉入後段班,早在數年前就已是全球排名倒數。近幾年來,碳排放問題似乎完全沒有受到政府的重視,評比更是逐年滑落;政府並沒有把碳排放議題放入國家重大政策,這是台灣碳排放日益嚴重的問題癥結點。

主要原因是因為台灣有一個「非核家園」看似美好的願景,而且政治上也成為政黨據為爭取選票操作的重要手段,導致廢核成了一個不能撼動的神主牌。其實廢核是國人共同的目標毫無疑問,但是廢核又要電力充沛供應,現階段是完全無法兩全的。然而政府卻又承諾民眾「不會缺電、電費也絕對不漲」,自然問題就更為嚴重了。

政府為了實現2025年「非核家園」的政治承諾,過度解讀政府權力,積極引進燃氣電廠,但卻不顧〈空氣汙染防制法〉的基本功能,甚至公告天然氣接收站及發電廠不受〈空汙法〉管制,完全放棄空汙管制的責任。

政府把非核家園設定在2025年完成,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既要充分供電,又要廢除核電,轉以發展綠能的方式彌補電力缺口,於是花大錢推動綠能,但綠能的效益有限,恐怕20年都很難配合得上電力的銜接,政府只好回頭大力運轉火力發電。這樣的政策,當然使得台灣碳排放量居高不下。

火力發電占比80% 綠能銜接根本不可能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指出,CCPI的評比對台灣來說,自然是個警訊,當今能源政策一方面過度倚賴火力發電,另方面想用剛剛發展尚未成熟的綠電來彌補電力缺口,政策明顯倉促冒進;想用3年完成20年還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根本不可能。

而且政府到處種電,利用濕地、林地發展再生能源,其結果是對生態、景觀破壞得更嚴重,對國土傷害更大。近年各種以補貼、躉售、稅賦優惠、取得土地優惠為利基的綠能迅速竄起,許多過去基於生態或水土保持受到保護的土地,例如林地、溼地,都必須為其讓路,然而建立再生能源設施需要清除樹木,以鋪設輸電線路,並建造變電站,將電力中繼到電網;而巨大的風力發電機需要支撐到相當的高度,這些舉措都會破壞景觀生態。而且在高雨量地區,這些變化更可能導致土石崩塌,造成當地生態與居民生計的威脅。凡此種種,台灣在再生能源指標上,表現也非常差。

又如太陽能發電,一般居住的屋頂太陽能是沒問題,但是農地、濕地、林地,甚至水庫,都移為太陽能面板的利用,這些都是對生態有益的土地,挪為再生能源之用,必然形成傷害。

環保署提及,此次CCPI數據只採計到2017年,無法呈現這兩年的情況,對台灣不公平。不過根據資料顯示,台灣2018年碳排雖然已經比2017年減少了1%左右,但相較於2005年仍成長8%。從數據來看,「2020年要比2005年減量2%」的目標,勢必難以達標。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也質疑,台灣的減碳措施缺乏規劃,環保署環管處副處長黃偉鳴坦承,國內碳排放量目前只是平盤,要做到減量,「要很積極努力」,顯然連專家都認為再生能源銜接不上。政府轉向火力發電的作法,是台灣長期在CCPI指數敬陪末座的主要原因。

各國離岸風電機安裝容量排行

台灣離岸風電剛起步,即使再20年也難以銜接電力缺口。(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