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法 「食」在安心嗎?

有機農法 「食」在安心嗎?

近年食安風暴頻傳,從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2014年地勾油、食品塑化劑,到2019年雞蛋檢出芬普尼等,國人吃的每一餐,無不令人提心吊膽。如今,國內吹起一股有機風潮,是否能真正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對於「有機」,我們又了解多少?

文/蕭有涵
攝影/顏志倫

5~9月是食品中毒的高峰期,因為炎熱的夏季最容易滋生細菌,食物若置放在常溫下過久,稍有不慎便容易腐壞,吃進人體造成食物中毒;因此,食品安全問題又重新聚焦於生活中,政府對食安的把關也更加嚴謹。

但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食品安全不僅關乎人體健康,更須源於一片健康的土地;因此,耕種農法對土地是否友善,才是把關食安的重點。然而,噴灑農藥的慣行農法如今仍是主流,要想避免吃到有毒食物,還真是難上加難。若是送進嘴裡的蔬果滿是農藥和化學肥料,這樣的食物真的健康嗎?

到大賣場或傳統市場走一遭,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蔬果商品,也許有人會比較兩棵高麗菜的菜價、檢查菜葉是否有壓痕或蟲咬,或是留意商品是否具有產銷履歷,以確保買到安心的食材;但其實想要選到真正安心、無毒的食品,光靠這些比較動作是遠遠不夠的,唯有真正認明標章差異、建立對有機農法的正確認知和食品安全的危機意識,才能確保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得到正向、永續的回饋。

無毒有機耕作 防患於未然

台灣從1995年開始推廣農民實施有機農法,並陸續建立辦理驗證和核發標章等制度;但因氣候高溫、濕潤,易滋生病蟲害,使得標榜無農藥施作的有機農法在推行上更加困難;後來經過各試驗改良場所及相關研究單位多年的研發,推出抗病蟲害的新品種和有機肥料,提升了非農藥的防治技術,才讓有機農產的品質得以提升。

有機不是難 是非做不可

根據國內「有機農業促進法」總則第1條,明確定義了什麼是「有機」──為維護水土資源、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動物福祉與消費者權益,促進農業友善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

然而一般人認為,有機僅限於農作,其實還包含了林產、水產及畜產。雖然行政院農委會對後三者都訂有明確的生產準則和規範,但由於國內目前對於林木、水產和畜產的認證及驗證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在販售通路上也無法提供消費者絕對的選購指標,僅有農作的有機農法推動得最完整,且有保障。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郭華仁表示:「有機不是難的問題,是非做不可!」明確點出實行有機農法的必要性。農藥和化肥都提煉自石油,而石油是地球的有限資產,總有乾枯耗竭的一天,未來只會愈來愈貴;當有一天,農民買不起農藥和化肥時,想要回頭重拾衰竭的土地,恐會面臨長時間無法收成的窘境。

目前台灣施行「慣行農法」的比例為98%,這種耕作方式是透過人工化學技術,克服病蟲害和地力下降問題。由於化學農藥和肥料成本低廉,取得容易,農夫只要噴灑農藥,便可等待收成;但長期下來,土壤會酸化、殘留大量農藥,且增加抗藥性,於是就須以更高濃度的劑量去消除害蟲,而更加劇土地的破壞。

但「有機農法」是不使用農藥、化肥或基改技術來促進作物生產,而是使用各種生物去製造肥料,以天然方式防止病蟲害,保持土壤上、下層的生物多樣性,這樣一來,便能提升完整、健康的生態環境,讓地力有足夠的營養和動能,產出更優良的農作物。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