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食品真面目 了解基改作物

探索食品真面目 了解基改作物

有人說,若不種植基改作物,全球將有一半的人會餓死;也有人質疑,我們吃的牛奶鳳梨、黑鑽石蓮霧等,是否為基改作物?是否潛藏致癌風險?面對基改食品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以及它對糧食命脈的操控,我們該如何因應?

圖•文/蕭有涵

說到基因改造,一般人會想到的,應該是平時常吃的豆腐、豆干、醬油或沙拉油吧!這些商品包裝上,都會明確標示「非基因改造黃豆」或「基因改造」等警語,讓消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安心選購。但大多數人透過媒體或網路的片面資訊,只知道基因改造食品可能帶來食安風險,卻不知原因為何。

到底什麼是基因改造?它會造成哪些問題?麻省理工學院Stephanie Seneff博士揭露,美國超級農業公司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早在1981年就知道,全球使用最廣泛的除草劑嘉磷塞(Roundup,台灣稱為年年春)會造成多重器官組織與細胞腫瘤增生,甚至會影響血液、肝臟、腎臟與生殖系統功能,但孟山都卻以商業機密為由,隱瞞30多年,直至2019年3月曝光後,才引起社會一片譁然。

台灣的非基改運動始於2008年,由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博士帶頭發起,號召各地農友插旗宣示自己的農地是「無基改農區」,並拒絕種植基改作物,帶動農民提早拉起基改種植的防火線。後因2014年爆發一連串的「地勾油事件(應正名為台灣劣質油品事件)」,才讓基因改造的食安問題大量浮出水面。

然而,基因改造的問題不僅關乎國人的健康,也包含糧食安全問題;因此應避免糧食命脈掌握在基因操控者手裡,並認清基改食品的真面目,謹慎面對食安問題。

基改食品成慢性食安破口

2018年,美國加州一名校園管理員,因兩次管線意外脫落,不慎讓嘉磷塞滲入防護衣,沾黏在皮膚上,因附近沒有衛浴設備,過了數小時後才進行清洗,沒想到在他任職的第2年,竟被診斷出何杰金氏淋巴癌症,最後美國農藥公司孟山都敗訴,被判賠2.9億美元。

台灣農藥單位面積用量 全球居冠 

什麼是基因改造?根據國內衛生福利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3條,對基因改造的定義是: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的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的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

一般而言,基因改造可分為兩種,一是基轉基改,二是基編基改。前者為透過基因轉殖,將活細胞或生物體重組,產生某種特性,例如透過細胞殖入,讓農作物具有抗藥性,以耐除草劑;後者是進行基因編輯,將基因段某一特性「裁剪」後再重組,使其產生抗藥性。

在台灣,時常有人混淆,像小玉西瓜、黑鑽石蓮霧、無籽葡萄等改良品種,是否為基改食品?其實,這只是傳統育種,並非基因改造。郭華仁表示,傳統育種和基因改造都會造成基因的連帶改變,但傳統育種是利用自然交配的方式,例如授粉,讓大自然決定基因排序方式,而非以基改科技介入串改基因序列。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