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對策要精準到位

人口對策要精準到位

未來,台灣將面臨人口赤字帶來的結構性衝擊;如何減緩衝擊傷害?需仰賴政府與領導人展現積極態度,洞察趨勢,並根據國情精準掌握時機,提早部署對策,才能無施不效,改善人口問題。

文/張正昀

未來10~20年間,我國人口結構將進入劇烈變動;新生兒人數維持低檔,老年人口高速增加,支持經濟發展的青壯人口將大幅減少,戰後嬰兒潮與台灣經濟起飛時所帶來的人口紅利,將快速消逝。

人口危機已經是國安問題,特別是少子化問題,如果沒有得到紓緩,台灣將在教育、醫療、經濟等各個領域面臨結構性挑戰,例如,近幾年已經顯現的大學科系停招與學校退場潮;2025年老年人口將達總人口20%,約470萬,屆時國家需要大幅度朝向醫療與長照體系傾斜資源,否則無法因應超高齡社會所帶來的壓力與問題。到了2065年,青壯人口將少於總人口的半數,相當於每位青壯人口不只要承擔1位以上扶養人口,還要支撐起經濟活動,誠可謂如牛負重、任重道遠。

台灣人口問題無法單靠民眾個人力量解決,而且改善人口結構非一日之功,要靠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積累,更需仰賴政府高瞻遠矚的規畫與政策引導,才可能減輕人口危機帶來的衝擊。

政策推動需掌握時機 政府要樹立價值

我國政府早在1960年代便開始關注人口發展,1968年,行政院首次頒布「台灣地區家庭計畫實施辦法」;1969年訂定「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直到2014年,我國總綱式人口政策經歷7次調整。除了整體人口政策,近年政府針對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分別提出少子化對策與長照十年計畫2.0等。此外,今(2020)年8月蔡英文總統宣布加碼各類育兒補助措施,以實踐「0到6歲,國家跟你一起養」的政見。由於近3年生育率持續低迷,加碼現有補助措施,能否顯著提高新生兒數量,仍待後續觀察。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政府在推行人口對策時,應該注意兩項重要原則,才有助於效益發揮。

第一是掌握時間點。只會撒錢的政策不是好政策,政府不僅要能夠洞察潛在危機,更要前瞻趨勢,加上人口政策見效需要時間,所以精準把握時機推行特別重要。

薛承泰以2010年前後的推動經驗為例,當時他擔任政務委員,預判當年為虎年,而且2008年金融大海嘯餘威未盡,生育率破底機率高,認為政府不可以用「維持合理人口結構」模糊應對,必須推行鼓勵生育對策。經過一系列政策鼓勵,2010年結婚數反而較2009年增加2萬多對,進而幫助2012年龍年產下22萬名以上新生兒。

同樣地,今年爆發新冠疫情,因為實施預防隔離措施,造成許多新人推遲婚禮,2年後的2022年又逢虎年,屆時生育率會如何變化,政府應該提前預判,及時推出對策。

第二是政府要展現表裡一致的態度。薛承泰指出,加碼鼓勵生育措施,通常能一時見效,但因為邊際效應,收效會愈來愈小;此時,如果政府沒有積極展現態度,彰顯婚姻、家庭與生育的價值,便更難激發民眾認同與配合。

若欲改善人口問題,政府與領導人的態度表現至關重要,若將人口政策列為施政最優先的順位,最好能時刻保持言行一致,分出輕重緩急。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