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正義—浮沉沙洲社子島

居住正義—浮沉沙洲社子島

乘船沿著淡水河口駛去,左岸蘆洲區蓋滿了櫛比鱗次的水岸住宅,右岸則是大片的海口濕地與過境的白鷺鷥;如此美景,猶如亂世中的世外桃源,這是哪裡?原來是塵封半世紀的社子島。然而,歲月雖然沒在這片土地留下痕跡,但其居民的心靈卻因長期被漠視而滿目瘡痍…。

文/蕭有涵
攝影/顏志倫、蕭有涵

社子島隸屬台北市士林區所管轄,其轄區末端的島頭公園,是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會處,周圍有觀音山、大屯山、七星山環繞,就連知名景觀設計師郭中端和曾光宗都曾表示,這座台北市延伸出來的半島,是緩解熱島效應的絕佳風口帶。

康熙47(1708)年,泉州人從大陸渡海來台,在這座島上開墾、定居,成為社子島的祖先。當時的溪州底(今納入福安里)為進出社子島的唯一陸面運輸道路,因此成為當地人口眾多、最為繁盛的地區;爾後,隨著庄頭分布的不同,逐漸延伸出今日的九大聚落;直至1959年,延平北路七段頭,還出現了台北最早的戲院之一「皇宮戲院」,由此可以窺見社子島當年的繁華盛景。

然而1970年,一道突如其來的行政命令,將社子島列為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洪氾區,禁止島內一切建設及土地開發;如今半個世紀過去,家庭人口膨脹、房屋高齡化,即使持有合法的房契和地契,也不得向政府申請危老重建,只好長出奇形怪狀的違章建物,以應對日益限縮、惡化的生活空間。社子島就像是一顆被埋沒的時空膠囊,不知何時才能重見天日。

隨著時間推移,島內的居民、產業日漸凋零,讓建商、投資客愈發虎視眈眈。歷任台北市長皆對社子島提出開發計畫,卻因未能配套妥善的處置辦法而未能兌現;2016年,柯文哲透過i-voting網路票選,以「生態社子島」開發計畫分出勝負。究竟,這份看似美好的未來藍圖隱藏了何種弊端?社子島居民的居住正義又在何方?

遺世社子島前世今生

300多年前,台北發生一場大地震,導致多處地層陷落,形成康熙台北湖;原本居住在社子島的平埔族,為躲避水患,搬遷到今日士林、天母一帶的高地居住。後經百年河水氾濫的沖刷,地處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處的社子島,成為土壤肥沃的沖積平原,原住民逐漸回流,漢人也進駐開墾,開啟了農耕與漁獵發展的時代。

♦ 與水共生200年 元宵夜弄土地公

社子島的發展歷程,與台北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由於這裡地勢低窪,又為兩河交界處,大雨漲潮時易氾濫,退潮時濕地、沼澤顯露,因此當地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不是搭車,而是乘船。

社子島樸實的雙層紅磚老房

有別於日治時期富麗堂皇的建築,社子島樸實的雙層紅磚老房,展現了祖先與水共生的百年智慧。

有鑑於此,早在200多年前,社子島便築起兩層樓高的紅磚房,其建築特色雖不同於日治時期富麗堂皇的牌樓及雙層樓房,卻象徵著老祖先與水共生的百年智慧。

日治時期開始,台北地區快速開發,農地大量銳減,讓保有大片農地的社子島、蘆洲、三重等地,成為台北蔬菜供應專區,提供大台北地區1/3的蔬菜量,並以稻米、番薯、蔬菜、甘蔗輸出為大宗。另外,社子島也做起水肥生意,在台北市收購人畜排泄物,除了灌溉島上農業所需,也透過淡水河南運至大稻埕,販售給需要的農戶。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