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意識的重要

控制意識的重要

文/許郁莉

從前有個四口之家,打算用做生意所賺的一點錢,買隻騾子馱運物品,於是開起家庭會議。妻子率先發言:「應該先決定買公騾還是母騾吧!」先生不假思索地回應:「當然是買母騾,還能生小騾。」妻子接著說:「這可不行,如果再生一隻,我們就養不起了。」

想太多反而庸人自擾

此時大兒子忽然開口:「如果母騾生了小騾子也不錯,但得先讓我騎著到處逛逛。」二兒子聽了,心急地說:「小騾子被哥哥騎走了,我怎麼辦?」兄弟倆為了誰能先騎小騾子而爭得面紅耳赤,最後索性決定兩人一起騎。

雙親覺得不對,如果兩個兒子一起騎小騾子,萬一把小騾子折騰受傷了,那可是得不償失。就這樣,一家人你來我往,各有堅持,互不相讓。

正當他們吵得不可開交之時,恰好有位親戚造訪,便問他們所爭何事,在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後,親戚大笑三聲:「哎呀!騾子根本就不會生小騾子,哪來這麼多問題?」

因為腦子想得太多,一家人為了一件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爭吵不休,最後才發現,原來一切假設都不會成真,所有問題都是庸人自擾。

春秋時代的魯國,有位名叫季文子的大夫,品格高尚而有節操,特別是個性十分謹慎,做任何事或決策之前,總是思慮再三,才會付諸行動。有一次,季文子奉命出使晉國,由於已知晉國國君病重,在備妥拜訪的禮物之後,又遣屬下「求遭喪之禮以行(註:打探遭逢喪事時的禮儀,備妥後才動身)」。

季文子的侍從均感疑惑,因為即使遇到喪事,魯國也會派遣專人前往處理;然而季文子卻認為,事前多加準備並沒有害處,即使未派上用場也無所謂。由此可見他謹小慎微的程度,堪稱鉅細靡遺。

季文子死後,有人傳述其性格,孔子聽聞便評論道:「再,斯可矣(註:一件事思考兩次就可以了)!」孔子的意思是,季文子小心謹慎固然可取,但過度謹慎往往導致猶豫不決,有時甚至可能錯失良機,反而使優點變成缺點。

另外再看一則同樣值得玩味的禪宗公案:有一僧人問烏石靈觀禪師:「什麼才是佛?」禪師聽了不發一語,只將舌頭伸出來給僧人看。僧人見了,似乎有所體悟,便向禪師禮敬致謝。靈觀禪師連忙問他:「請問你是悟到了什麼嗎?」僧人恭敬回答:「感恩師父慈悲,伸舌頭點化我,佛有法身遍及四方,無所不在。」禪師卻說:「喔!你想太多了,我只是最近舌頭上長瘡,伸出來給你看看而已。」

歷代禪師對於「佛」的開示或闡述,向來保留極大的參悟空間。實際上,不論佛或上帝,都存在於人的三度時空以上,是離開現象界、脫離地球時空的另一度時空,原本就難以用有相界(地球人間)的語言文字確切表達。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