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有助均衡體溫 提升免疫力

禪定有助均衡體溫 提升免疫力

透過FLIR紅外線攝影機,拍攝身體各部位在禪定前後的溫度分布狀況,可得到兩個結論,一是禪定後的體表各部位溫度都較禪定前提升,二是禪定後的體溫均衡度比禪定前更佳;從體溫提升與均衡等生理指標來看,可證明受測者在禪定後的健康指數得到顯著增長。

文/黃金龍博士(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系教授)

自從2019年年底爆發新冠病毒以來,時序進入2021年,疫情仍未減緩,至今全球確診人數已突破1億人,死亡總人數超過200萬;民眾出門戴口罩、進門量體溫,已成為每天的例行公事。

人體溫度與健康關係密切 

體溫的維持,是人體進行新陳代謝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觀察是否遭受病毒感染的重點,便是量測體溫;因此在防疫期間,如果發現體溫超出正常,就應密切地進一步觀察身體變化,若合併出現咳嗽、喘息等症狀,就要儘速就醫診斷。

生理學上的體溫,是指生物體深部的平均溫度(core temperature,包括心、肺、腦和腹腔內臟等溫度)。由於體內各器官的代謝水準不同,不同部位的溫度也略有差別(一般不會超過1℃),當人體處於安靜狀態時,肝臟的代謝最活躍,溫度最高;其次是心臟和消化腺;運動時則以骨骼肌的溫度最高。

血液循環是體內傳遞熱量的主要途徑,經由血液不斷地循環,可讓身體內部各器官的溫度接近相同;因此,血液的溫度也可代表器官溫度的平均值。

量測體溫一般以表層溫度(shell temperature,指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等溫度)的觀察為主,其中以肛溫和耳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的深部溫度。一般民眾最常使用的額溫、口溫及腋溫,因容易受到環境、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影響,而會顯得偏低。

另外,表層溫度會隨著環境溫度而改變,在身體各部位的差異也極大,當環境溫度為20℃時,人體最外層的皮膚溫度以四肢末梢最低;愈接近軀幹及頭部的皮膚溫度愈高,譬如足皮膚為27℃、手皮膚為30℃、軀幹為32℃、額頭為35~37℃。但氣溫達32℃以上時,皮膚溫度的差異便會縮小(如下圖)。

禪與科學:禪定有助均衡體溫提升免疫力

當環境溫度20℃時,人體溫度的分布狀況如左圖;若溫度升高至32℃,則人體溫度的分布如右圖。

人體的核心體溫為何要嚴格控制在37℃?在寒冷的冬天,手腳冰冷對人體又有何影響?事實上,人體對溫度的感受相當敏感,每天早上起床,就須依據當天的氣溫搭配適合的衣物;在春秋冷熱交替的季節,稍一不慎,可能就會發生流鼻水或咳嗽等感冒症狀。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