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詹珮蓉
薪資長期追不上通膨速度,許多上班族都會投資股票為自己加薪。根據施羅德投信及LINE Bank今(2024)年的理財調查,全台2,000名受訪者中,20~50歲的網路世代,高達94.3%有使用數位平台理財的經驗,且每月平均投資金額約1萬7,000元。
30歲前培養能力 45歲後力求安穩
如果你是理財小白,想要進場投資,應如何做好準備?慧思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燕慧建議,「30歲前,還不需要急著學投資,應該厚植自身工作能力、投資自己,具備理財的知識和能力。」當有餘力學習理財投資知識時,要慎選知識來源及管道,視作者是否受過專業財務訓練進行篩選。
一般人提到理財投資時,經常會將「理財」與「投資」混為一談,陳燕慧認為應加以釐清,先做好理財,才開始投資。所謂理財,是「打理個人的收入及未來的能力」,再加上「支出管控紀律」及「執行儲蓄目標」。理財公式如下:
理財=打理收入及未來的能力+支出管控紀律+執行儲蓄目標
陳燕慧強調,不論是否要投資,理財是每個人都要學習和具備的能力。如果只學習如何買股票投資,卻沒有做好理財,即使投資獲利,也可能存不了這筆錢。
社會新鮮人剛踏入職場,儲蓄及工作經驗都還不足,如何兼顧學習理財投資及提升工作經驗?陳燕慧表示,從財務觀點來看,如果將大部分時間投入正職和兼職工作,能夠賺取現在的工作所得,但因為投入學習和探索的時間不足,反而會失去提升能力的機會。「提升自身能力是增加未來收入的能力,不容忽視。」陳燕慧說。
另外在時間規劃上,陳燕慧建議年輕人30歲之前,應多培養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以增進工作能力為主,學習理財的基本知識和財務紀律為輔,等到累積一定積蓄,例如50萬元以上,再開始探索及學習投資。45歲以後則要降低投資風險,力求報酬安穩。
坊間理財投資的書籍及資訊琳瑯滿目,挑選正確的理財知識來源並不容易。陳燕慧建議,可檢視作者是否受過專業的財務訓練,避免因投資雜訊而判斷錯誤。
此外,學習理財投資知識還需考量自身的工作屬性、知識背景及個人興趣等,制定適合的理財投資學習目標。陳燕慧以理工和藝術背景的人為例,前者因擅長數字邏輯,可能會比後者較有興趣學習,而且學習效果較好。
從基本面著手 堅持長期投資
許多理財小白因從未接受系統化的財務訓練,只從報章雜誌、社群平台或親朋好友取得訊息,就一頭熱進場投資,擔心錯過了好標的,反而會因為不正確的觀念而造成損失。
陳燕慧提醒,投資最忌諱的是聽信新聞媒體和追逐熱門標的,因為沒有透過邏輯思考審慎判斷,只追求短期效益,賠錢機率相當高。「理想的投資需要長期累積,股東和公司一起分享成長果實,而不是以短期投資獲得高報酬為目標,這只是『你拋我撿』的賭局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