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詹珮蓉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找個安靜的空間,點燃香氛蠟燭,放首輕音樂陪伴,翻開筆記本,用10分鐘不間斷地快速書寫,捕捉腦中翻湧的思緒,寫出來的內容可能會令你感到驚訝。
這種拋開邏輯思考與詞藻堆疊的寫作方法,就是自由書寫,是相當容易上手的自我覺察工具,特別適合創意枯竭的工作者尋找靈感,或是思緒繁雜的人梳理內心,找到方向。
捕捉第一念 觀照自我
社區大學自由書寫講師鄭美里表示,自由書寫旨在捕捉第一念(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不需追求華美的詞藻和寫作技巧,最重要的是以不批判、不比較的態度誠實面對自己。養成習慣後,對日後的寫作會有長足的幫助。
「一般創作是對外的展演,或是為了追求外界肯定,但自由書寫正好相反,是一種貼近內在的自我觀照,和禪修有雷同之處。」鄭美里說。
自由書寫的概念,最早源於1930年代超現實主義的自動書寫,該運動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醫學(註)啟發,力求探索潛意識幽微的心靈世界,突破理性和語言的框架。如今廣泛應用在心理諮商、戲劇工作坊等領域,幫助開啟靈感,釋放平時壓抑在潛意識的意念。
(註)佛洛依德的精神醫學,即精神分析學,是一個以潛意識為核心的理論體系,強調潛意識的衝動、過去的經驗和兒童時期的創傷對人格和行為的深遠影響。該理論將心理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認為心理衝突是焦慮的根源,心理防衛機制是應對衝突的手段。
鄭美里認為,寫作有各種可能性,但容易受限於從小長久累積的文學教育框架,比如文章要有起承轉合,或是限定於特定的技巧,進而形成個人固定的寫作模式,不少人也因此對寫作產生恐懼感或缺乏興致。
其實文字可以成為自己與內在對話的媒介,當破除思維框架,扭轉缺乏自信、擔心外界的心理後,更能夠自在地接納情緒,和自己相處。
「為什麼第一念這麼重要?因為真正的感覺常會被自我否定,或是受到外在的規訓所壓抑,但這個真實的想法才是創意所在。」鄭美里強調。
在社區大學指導閱讀及書寫的課程中,鄭美里會將自由書寫作為暖身活動,幫助學生放下對寫作的恐懼,甚至愛上書寫。
課堂上,學員兩兩一組,由其中一位分享指定主題3到4分鐘,必須講到時間到才停止,另一位則在一旁聆聽。「這是希望讓學生記住『說個不停(non-stop talking)』的感覺,再用紙筆表達出來。」以起始句作為開頭,在10分鐘內不停書寫(non-stop writing),不必考量語句是否順暢、符合邏輯,「寫就對了!」
鄭美里強調,自由書寫的要點是不批判、不比較的態度,如果本身容易自我批判,建議3個月後再重新閱讀,或是寫完就擱置一旁也無妨。若是樂意分享,也可以和三五好友約在咖啡廳一同自由書寫,寫完後彼此分享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