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真正改善台灣的食安體質,必需要從「管理」著手,讓整個供應鏈透明化。食品履歷、生產地圖、查廠,三管齊下護食安,深化供應鏈風險管控。
文/高毓霠 攝影/張紫玲
如何遏止黑心食品,重新建立食品安全信心,以及營造食安的環境?光喊口號無計於事,要讓民眾食的安心,政府必須從心態、制度、執行力、教育等,做徹底檢討改進,否則民眾將寢食難安。唯有官員、廠商、消費者、媒體等都能善盡其職,同時讓違法失職者付出慘痛代價,食安才有真正到來的一天。
落實「6 要」方針 食安地圖總體檢
「食品產業的問題,絕非一場記者會或是幾場食品安全研討會就可以解決,這也不是短時間能全面改進的。」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系教授許輔認為,要真正改善台灣的食安體質,勢必要從「管理」著手,首先針對台灣食安地圖總體檢,讓整個供應鏈透明化,食品履歷、生產地圖、查廠同時並行,才能維護民眾吃的安全。
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李武忠也強調,「解決食安沒有特效藥,要多管齊下,才能克盡其功。」以下歸納出6 個必「要」方針,供大家參考:
政府要出面
許輔認為,政府要先有改革食品安全的決心,唯有正視問題,認真檢視食安破口,「究竟要花多久時間、需要多少人力與金錢,應該有人站出來跟民眾說清楚、講明白,人民才可能真正安心。」首要,就是從這三步驟著手:
- Question:先定義出哪些是食安問題;
- Solution:羅列出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找出最恰當的解決之道;
- Action:最後就是如何落實執行力。
部會要統整
就法規面來看, 食安法管不到跨部會, 因而造成許多問題。執法面也是,食安問題牽涉各部會管轄,如關稅修改歸財部, 檢驗歸衛服部、農委會, 廢油追蹤歸環保署…, 政府部會之間橫向聯繫沒做好,未建立共同解決的機制,經常造成推諉、互踢皮球的現象,究竟該由誰指揮、定義、執行, 似乎是應該找出超越各部會的更高層級人士出來領軍, 帶頭打仗才是。
中央地方要分工
不僅是中央各部會有脫節問題, 中央與地方之間, 則是出現斷層問題。因為總資源有限, 包括稽查人力、專業素質,甚至連預算都不足,中央如何指揮地方第一線執行人員進行查核,並確實做好分工,以免資源重複浪費,都需要中央與地方妥善規劃與協調。
![]() 2025年4月號 關西慈航觀音禪寺恭祝觀世音菩薩聖誕 悟覺妙天禪師:離苦得樂 唯有修行 ![]() 2025年3月號 恭祝統天大佛聖誕暨2025新春團拜 悟覺妙天禪師:紫氣東來 大吉大利 ![]() 2025年2月號 2025元旦接佛光 妙天禪師開示佛性妙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