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詹珮蓉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小妮是35歲的上班族,為了對抗通膨,本業之外還投入網店兼職,並每月定期定額買進ETF,落實長期投資原則。男友阿傑則熱衷研究新興投資標的,購買虛擬貨幣、鑽研期貨等,甚至使用槓桿操作。
一個投資謹慎,一個追求獲利,長期累積下,究竟誰的平均報酬更理想呢?
根據富達投資2021年研究指出,女性投資者每年平均投資回報較男性高出0.4%。差距看似微小,若以30年的投資年期來看,一名男性和一名女性投資者各出資100萬元,將分別獲得6%、6.4%的平均投資回報,女性比男性多出68萬元。
南科國際青年商會副會長陳資穎指出,女性投資的平均回報率較高,主因她們更重視風險控管,採取較穩健的投資策略;男性則容易過度自信而輕忽投資風險。但不同性別可以合作、互補,他建議夫妻或伴侶宜取得理財共識,互相搭配,更能發揮1加1大於2的成效。
長期投資、減少交易 抓住複利成長
隨著培養財務智商的意識抬頭,市面上理財投資等相關資訊也越來越豐富,逐漸縮短男女間的財務知識落差,然而,社會、家庭對於男性與女性的期待不同,傳統觀念如「男主外、女主內」的認知,仍或多或少影響兩性的理財投資觀念、心態及行為模式。
陳資穎觀察,男性投資人多屬積極進攻型,追求投資績效,希望在短時間內盡可能提高投資報酬率,但相對也較易受市場刺激,產生錯失恐懼症(FOMO, Fear Of Missing Out),擔心錯過最佳進場時機。在投資標的上,他們對新型金融商品接受度高,如加密貨幣、期貨、槓桿型ETF等,但容易忽略風險評估,以致如賭徒般一次投入全部本金。
女性則多屬穩健型,注重目標導向,如為自己準備退休金或孩子的教育基金等,偏好投資風險較低的保險、銀行定存或零存整付。吸收投資新資訊的速度較男性慢,傾向以主業和副業所得搭配,而非只透過投資賺取額外收入。雖然累積投資報酬的速度不一定像男性快速,但女性對記錄並復盤投資的意願較高,一旦執行策略,多數能長期持有投資標的。
陳資穎指出,投資的目的不在透過短線操作獲得高報酬,而在能否走得穩健、長遠。女性相較男性,不易受市場波動及情緒干擾,交易次數也不像男性頻繁,甚至在市場下跌時逆向操作,增加持股,反而能抓住複利成長的機會,因此常會獲得更好的表現。
男性須控管風險 女性強化財務信心
無論單身或已婚,從性別角度分析理財投資的偏好及模式,有助於為自己或伴侶制定適合的理財投資策略,增進財務健康。對單身族群,陳資穎建議,男性應避免過度自信,要做好風險管理。
他舉例,有些男投資人在股市獲得成功,以為是自己的策略奏效,殊不知是恰巧遇到市場紅利。如果本身風險管理不理想,採用下重本的方式投資,一旦遇到如先前川普關稅事件,導致台股暴跌巨變,可能會無力因應,甚至造成家庭破碎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