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攝影 / 章碧薇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在熱鬧的廟口前,戲班子搭起影窗,架起燈光;台下座無虛席,人聲鼎沸。屏幕上,出現一抹皮偶身影,隨著音樂舞動;屏幕後,操偶師以抑揚頓挫的台語曲調介紹出場人物。每逢神明誕辰,宮廟都會邀請皮影劇團表演,天上人間共喜樂,這樣的景象是台灣人民早期的娛樂之一。
相傳台灣的皮影戲是隨鄭成功來台而傳入,因劇團大多集中在高雄彌陀,使彌陀成為台灣皮影戲重鎮。皮影戲早期也稱作「皮猴戲」,因為皮偶出演時只呈現半邊側臉,形貌似獼猴而稱之。
高雄皮影戲劇團團長陳政宏表示,皮影戲藝術很精美、很深奧,要學的東西包羅萬象,如皮偶雕刻、唱曲鑼鼓…等,不像布袋戲,學3年就可以出道。
台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
陳政宏出身屏東,早年到高雄經商,因緣際會參加高雄縣政府舉辦的皮影民眾研習,後來又拜師學藝,就這麼一頭栽入皮影戲至今。他說:「皮影戲台前台後的工作都要學,台前要能唱曲、能操作皮偶,台後要能演奏樂器、擊鼓敲鑼。」
皮影戲學問豐富,光要練成皮偶雕刻,就得花上5、6年。陳政宏說:「學皮偶雕刻要先雕上3年,才算正式入門。因為皮很硬,要用刻刀一氣呵成地雕完,因此手的力道要經過訓練。如果還要靠木槌敲擊作輔助,表示還沒入門。」
大陸皮偶是用驢皮或牛皮製成,透光性好又精美,台灣則是用水牛皮,皮比較厚,雕起來比較困難。為了學好手藝,陳政宏常徹夜未眠地練習,非常專心,太太馬千惠常笑他刻到「入禪定」。
「雕刻皮偶不但心要靜,還要有耐心、要謹慎,稍不專心就會雕壞,整張圖就得重來,所以我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工作。」陳政宏表示,皮偶樣式多元,除了學習如何雕刻,他也花不少心思研究過往資料,設計自己的皮偶款式,包括打版、上色、組裝、安裝操縱桿,樣樣自己來。「學習要一步一腳印。」
隨著時代進步,皮影戲偶使用的材料和工法也日益多元,以前只有紅、綠、黑、黃四色,現在則色彩豐富多變,還可用暈染方式呈現美感。由於現在水牛皮越來越難取得,台灣皮偶也順應潮流,先是改以描圖紙護貝,後來是採用0.5到0.8公分厚度的PC板製作。
「現在還結合科技,直接用3D列印做出皮偶,不必像過去那樣一刀一刀地辛苦雕刻。」馬千惠說。
「皮影戲也需與時俱進,現在電視、電影五光十色,當然皮偶、背景和燈光也要講求美感多變,才跟得上時代。如果還用以前的方式演出,別說小孩,大人也不見得想看。」陳政宏說。
在傳統中求創新
現代人娛樂選項多,為了跟上時代潮流,陳政宏做了諸多改良。早期皮影戲台的屏幕是用紙製成,以油燈為光源,皮偶長度約30公分;如今看戲觀眾動輒上千人,陳政宏將皮偶改成80公分以上,用三個螢幕搭配電視牆並結合動畫,讓坐在後面的觀眾也能看清楚皮偶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