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擁新生 鹿港文化力構築新產業經濟

古厝擁新生 鹿港文化力構築新產業經濟

曾是台灣第二大港的鹿港,在港口淤積後迅速沒落,龍年燈會曾帶來新一波經濟發展,卻對當地歷史文化造成難以復原的傷害。有沒有一種可能,讓老屋得以留存,讓青年能夠歸鄉,用小鎮獨特的生活樣貌來吸引旅客和市場?有一群人正在此耕耘,證明文化真的能賺錢,城鎮可以走出不同於都市的道路。

文、攝影/陳昊安
圖片提供/小鎮文化

客運駛入鹿港,歷史顯現在道路兩旁的建築和商家,隨處可見層疊的瓦片及紅磚砌成的古老厚牆,磚縫間的沙漿因風化而凹陷,是歲月蝕刻的痕跡,為數眾多的佛具店、糕餅行和林立的廟宇,可見這座小城鎮信仰昌盛。

如人人熟知的「一府、二鹿、三艋舺」,鹿港曾是台灣的第二大港口,在全台人口僅100萬時,聚集10萬人在此討生活,留下密集且數量龐大的百年建築,鹿港也是全台用《都市計畫法》劃定古蹟保存區的首例,然而許多不具古蹟身分的老房子,在小鎮人口外流的情況下,無人使用而逐漸頹圮,走上拆除的命運。

愈在地愈獨特 小鎮生活即文化 

2012年,鹿港迎來巨變,龍年燈會引來人潮和商機,連鎖企業夾帶新的產業動能進駐,但過去與港口連通的長型街屋,並不適合現代講求效率的商業活動,許多老屋遭收購改建,即使留下外觀,內部早已大異其趣,難窺見先民生活的痕跡。

看到這樣的光景,鹿港囝仔許書基心想:「我究竟能為家鄉做些什麼呢?」水泥世家出身的他,加上在公家單位累積的古蹟修復經驗,具備充分的修復技術,於是他成立小鎮資產管理公司,租下巷弄內的老房子,保留原先的格局,並將損壞的窗框、鐵花窗等做成家具,獨具特色的「小艾人文背包客棧」於焉誕生。

「與其競爭門前的5公尺,何不去想門後的50公尺?」許書基說。選擇做成背包客棧,正是著眼於背包客願意花費較多時間探索地方文化的特性,開幕4年來,吸引數千名旅客。

了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鹿港的歷史文化

老屋轉作背包客棧、唱片行、獨立書店,吸引旅客走進街屋深處,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鹿港的歷史文化。圖(由左至右)為小艾人文背包客棧、萊兒費可唱片行、書集囍室。(圖片來源:擷取自萊兒費可唱片FACEBOOK 粉絲頁、GOOGLE 地圖陳愷銘拍攝)

後門上的石塊,是清朝移民渡台時的壓艙石;狹窄而陡峭的樓梯,是為了節省空間而建,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勾勒出生活紋理,令外國旅客眼睛為之一亮,部分旅客更在客棧的介紹下,發掘鹿港之美而延長停留時間;也有假期前來打工換宿的小幫手,數年後決定扎根鹿港生活。

不同於老街的商業化發展,小艾以「生活感」吸引旅客,「有沒有可能創造一種生活方式,不同於講求效率、細部分工的城市生活,一種屬於小城鎮的生活?」計書基舉例,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是被明確界定的,不能任意變更,但城鎮中的空地,可進行集會、停車或各種用途,人也相當「多工」,除了正職工作,可能在家養雞、進行房屋修繕等。發展屬於小鎮的生活,才能停止青年持續流向大城市,並吸引外地人到鎮上光顧。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