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市場全面啟動 台灣仍在原地踏步

中國碳市場全面啟動 台灣仍在原地踏步

全球最大碳排放國中國,將全面啟動碳排放交易,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雖然各次級市場的整合過程困難重重,但中國國家級市場的上路對全球碳市場是一針強心劑,未來中國在環保議題的商議中,將占有益發重要的地位。

文/陳昊安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中國,預計在今年11月全面啟動碳交易市場,範圍涵蓋鋼鐵、電力、化工、建材、造紙和有色金屬等高耗能產業,影響範圍企業約7,000家,預計碳排放總量在45億噸左右,若市場推行順利,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

碳交易是為對應氣候變遷所設計的市場機制,完整的說法是「總量管制與碳排放交易(cap and
trade)」。由政府訂定總量目標(cap)及分配排放配額,減碳有成的企業可將多餘配額轉讓給需求方,需求方可購買配額而得以符合政府規範,使整體減碳目標得以達成。

中國早在2011~2015年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便明確提出,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並陸續在五省二市進行試點;之後在《巴黎協定》的國家自訂預期貢獻(NDC)中,提出
2030年排碳量達尖峰,並以碳排放強度(每單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具體目標,相比於2005年減量60〜65%,以及其他造林、發展綠能、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等,顯示中國在減碳上的決心。

全球殷切期盼  中國碳市場整合上路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表示:「總量如何訂定,需要全球性的政治指導,否則在政治不確定的風險下,買到的可能是一張廢紙。」這是歐盟當初面臨的問題,今天中國透過自訂目標來設定「總量」,未來可能彈性調整,但已有明確的目標和期程。

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是全球發展時間最長、最成熟的碳市場,在2008年金融風暴以及預定排碳額度過多,造成碳價低迷後,面臨一波新的改革,目前進入第三階段;其他如美國加州、日本東京也都有各自的碳市場,韓國也在2015年開放國家級碳市場。

林子倫表示,單從碳市場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加入絕對具有關鍵力量和影響,而在中國背後有歐盟的影子。「全球碳市場的發展趨勢將走向彼此連結(linkage),尤其歐盟在本身碳市場已飽和的狀態下,更需要與其他市場連結。」市場擴大,買方、賣方增加,能促使市場活絡,提高成本效益。

全球碳市場曾有從歐盟、中國、韓、日、澳洲連接北美,一步步擴大的藍圖,可惜2013年澳洲因政黨輪替,碳交易相關法案被撤回,給全球碳市場帶來打擊,如今中國國家級市場上路無疑是一針強心劑。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