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明確,導致外資投資卻步,台灣近5年外人投資,全世界墊底

政策不明確,導致外資投資卻步,台灣近5年外人投資,全世界墊底

台灣吸引外資力道不足,近幾年都在全世界FDI(外商投資)評比中敬陪末座;究其原因,並非台灣市場太小,也不是台灣法規繁冗,外商最怕的就是政策不明確。

文/鄧鎮銘
攝影/施耀程

當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白宮和美國總統川普同台宣布,將在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擴大面板廠生產;台灣企業出走美國,就此成為企業界尋求生路的下一個指標。

川普隨後更發表驚人之語,郭台銘的計畫其實不只百億,而是300億美金,讓蔡政府大驚失色。隨著郭台銘的腳步之後,台塑集團也跟進宣布,將在美國市場投資94億美元;川普祭出各項招商優惠辦法,牽動了84家台商爭相衝向美國設廠。新聞界形容,這恐怕是台商近20年來的最大遷徙。

即使政府提出「新南向」和「5+2產業」等政策,財政部也不斷溫情喊話,請企業不要忘本、根留台灣;然而郭台銘只回應了一句話,「企業沒有祖國,市場就是我的祖國,但是不要忘了,我是在哪裡繳稅!」

大企業的商業布局,絕對是市場導向,政府提不出留住企業的計畫、沒有願景,自然怪不了企業。從扁政府時代的「兩兆雙星」,到馬政府時代的「六三三」,這些美麗的拚經濟口號,國人都記憶猶新,但是最後都成了政府的美麗謊言。企業要的是實質計畫,做不到的講得天花亂墜,只是給國人多添一齣笑話題材罷了。

放眼世界,全球最大的經濟市場,只有美國及中國,企業不去那裡打拚,又能去哪裡?台灣畢竟市場小,仰賴出口為主,又在諸多國際型或區域型關稅優惠政策上的協議談判,屢屢受制中國的掣肘,無法順利加入的情況下,大型企業為求生存發展,唯有另尋出路。

留住產業,首先土壤要有養分

「根要留住,首先土壤要有養分」,政府應該思惟,如何營造適合企業發展的環境?台灣天生腹地小、市場小,如何「造市」就顯得更加重要。如何整頓好投資環境,才能培育新創產業?如何讓各個產業在台灣這片土地,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而不是受政府青睞的產業,發展就會比較順暢等,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到底企業和民眾真正需要的經濟果實在哪裡?政府必須認真思考。

尤其行政官僚的任事效率,當川普9個月就能核准郭台銘的飛鷹計畫投資案,台灣硬是程序繁瑣地拖個一年半載,這對產業發展或吸引外來投資都是障礙。再加上台灣環評嚴格、勞工保護意識高張,這些都是令外來投資卻步的因素。

「屋漏偏逢連夜雨」,上個月815全台大停電,更凸顯了台灣供電不穩已經檯面化的窘境,雖然政府把罪過全推給一名中油包商的失誤,將停電危機定調為「人為疏失」,但對外資而言,恐怕是個大隱憂。

一名小包商,2分鐘時間,就能引發全台600多萬用戶大停電,凸顯的是台灣脆弱的供電系統。嚴格而論,815的全台斷電,不僅僅是一位小工程師的失誤,它更坐實了政府決策系統及操作崩盤的困境;因為從去年秋季至今,台電因各項電廠事故引發的尖峰備轉容量率不足問題,一直沒有停歇,這絕對會影響外資投入的意願。

台灣市場淺碟,投資環境又如此令人詬病,國際市場邊緣化壓力,一天比一天沉重,企業界無不憂心忡忡;但是蔡政府執政一年多來,似乎施政重點仍然放在年金改革、轉型正義等政治議題上,面對民眾憂心經濟欲振乏力的無奈感受,相對冷漠。

郭台銘說,美國的政治已開始真正走向為經濟服務。的確,當大國思惟都迎向經濟服務,台灣是否更應該調整步伐?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