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下美中台三角關係崩盤 兩岸供應鏈重組 台商迴游的經濟思考

貿易戰下美中台三角關係崩盤 兩岸供應鏈重組 台商迴游的經濟思考

「美國下單、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出貨」美中台三角的經濟運作,正代表著台灣過去25年的經濟發展模式,如今這個三角關係即將崩塌;台灣要思考的是,下一個階段經濟發展動能來自什麼地方?這恐怕不只是台商的迴游問題,而是牽涉整個產業結構必須面臨改變。

文/鄧鎮銘、謝明媛
攝影/顏志倫

美中貿易戰的情勢一波嚴峻過一波,在中國的台商不免擔心池魚之殃,台商回流重拾MIT標章,不失未雨綢繆的避險良策;而政府政策是否有效地引資回台,更是決定性影響。

兩年前,張忠謀著眼於中國需求的快速成長,決定到南京設立12吋晶圓廠,而中國給予的租稅優惠,正提供了台積電落地設廠的動能;去年鴻海郭台銘豪擲百億美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設立LCD面板新廠,帶動當地1.3萬人工作機會,威州地方政府給予的租稅減免,是最大促成因素。

政府能不能在這一波貿易戰下,善用良策引資回台,使台商重回台灣投入國內經濟發展序列,正需要更為宏觀的國家整體經濟戰略視野;先前賴揆宣示兼顧租稅公平、資金有效管理、經濟穩定發展、稅政簡便等4大原則。立意良好,端看經濟部與財政部相關單位是否能夠落實。

貿易戰是全球性、長期性、結構性的戰爭,台商著眼的並不是短期的投機策略,而是長期生存必須採行的調整;國內諸多產業更是亟待企業界注入活力,期待台商回流共創新商機,像是5+2物聯網、生技、新農業、綠能、智慧機械等。

尤其政府應優先吸引的是5+2產業創新的相關廠商,如AI、IoT、大數據、機器人等,這些經濟發展上的投資,不僅需要台商迴游的投入,世界各國的外商,也都是政府必須招商的對象;台灣需要注入經濟成長的活水、動能,才能加速產業升級,使台灣在數位經濟時代,持續保持對國際的競爭優勢,為下一階段的經濟成長奠定基礎。

政府對台商的協助輔導,不僅只限於迴游台灣,而是全面性的幫助台商,布局於全球的迴游方向。

不過,綜觀美中貿易戰的膠著,雖然對台商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但是會否嚴重至大幅移動生產基地的情況,可能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因為美國的關稅制裁才剛剛啟動,真正的影響效應尚未顯現。

中經院WTO & 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分析,其實自美中貿易情勢惡化後,中國就在出口動作上頻頻出招,運用各種方法來調整美國加重關稅的影響力道;像川普將2000億美元的大陸商品加徵關稅,由原本的10%上調至25%,但這25%關稅是否就會由中方企業全部買單?其實這些都可以運用技術操作來分攤。

實質上,目前人民幣大貶就是操作的手法之一,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6月急貶,迄今已貶值逾8%,隨著中國經濟的「轉速換檔」,「弱人民幣」時代悄然來臨,同時也稀釋了中國出口貿易的部分壓力。

其次,中國更大張旗鼓地擴大出口退稅力道,從本(11)月起將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提高至16%,這已是中國二度調高出口退稅率,出口退稅是為了避免雙重課稅,為企業降低出口成本,以緩解企業出口的巨大外部壓力。

另外,其他供應鏈夥伴也會加入均攤關稅成本的行列,例如台商、美國進口業者及物流業者等,也都各自吸收一部分關稅成本;這樣在一來一往、成本均攤的模式下,最後會造成額外成本增加的比重,可能不如想像的嚴重,25%可能只剩下8至10%。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