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不休怎麼辦?

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不休怎麼辦?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到底該怎麼辦?父母只能選擇投降,還是有什麼好方法來解決這樣的窘境?父母應該透過制訂遊戲規則,溫和堅定地跟孩子講道理來改變這樣的情況,而非屈服在孩子的任性下。

文/高毓霠

案例1:爸媽帶3歲的小光出門逛大賣場,一經過玩具區,小光立刻眼睛發亮,自顧自地挑起玩具,最後拿著玩具汽車要爸媽買給他,爸媽不肯答應,小光卻說什麼也不肯離開,一屁股坐在地上耍賴皮地大哭大鬧,父母生氣又無奈,但拗不過小光的哭鬧,只好妥協買了玩具汽車給小光…。

案例2:媽媽帶著還在念幼稚園的妞妞與東東姐弟倆搭捷運,行進中小姐弟倆在車廂內時而尖叫追逐,時而攀住欄杆跳起鋼管舞,車上的旅客紛紛投以不耐煩的嫌棄眼神,在意旁人眼光的媽媽也一陣尷尬,於是大聲斥喝並出手教訓姐弟倆,卻又引起小姐弟倆人更大的哭鬧聲…。

相信上述兩個案例,不少父母都覺得似曾相識,尤其家中若有學齡前的孩子,更常會面對到這類的狀況。此時,父母又常會犯下2種典型教養大忌,第一是息事寧人,孩子不要吵就好,所以反而順從孩子買東西給他;第二是惱羞成怒,當眾大聲斥責孩子,表示自己有在管教。但往往適得其反,得不到好的結果,既無奈又生氣,十分頭痛。

搞定哭鬧耍賴兒4部曲

面對這群學齡前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到底該怎麼辦?父母只能束手無策、選擇投降,還是有什麼好方法來解決這樣的窘境?

親職教育專家吳娟瑜表示,「有時候孩子會測試父母底線,身為家長就必須正色以待,不然孩子會超越界線與分寸。」她認為,孩子的教育要軟硬兼施,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但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遊戲規則的重要性,進而控制自己的行為。

尤其,面對學齡前(0~6歲)孩子,父母最好扮演指揮官的角色,訂出規則,讓孩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地跟著做。

她提出4個步驟給父母們參考,藉此也同步讓孩子學習在公共場合管理自己的情緒:

步驟1:出門前約法三章

吳娟瑜強調,「事前預防」很重要,父母要簡單說出規範,教孩子守規矩,「出門前就先和孩子溝通今天出門的目的,把遊戲規說明清楚。」

假設今天要帶孩子逛百貨公司,出門前就要告訴孩子:「今天我們去百貨公司不買玩具喔!萬一你在外面吵鬧的話,媽媽會立刻抱你出去喔!」她同時提醒,學齡前的孩子通常只有「瞬間記憶」,常常一個轉身就忘記爸媽剛交代過的事情,但儘管如此,跟孩子制訂遊戲規則仍是非做不可的事,並在過程中,適時重複提醒孩子遊戲規則。

步驟2:確實執行規則

如果到了百貨公司的購物場所,孩子還是哭鬧怎麼辦?吳娟瑜提醒,千萬別因為在乎別人的眼光而妥協退讓,絕對要依循出門前講定的遊戲規則進行,「1次、2次之後,孩子就會知道,父母說話算話,說不能買就不會買,透過這樣的過程,孩子會學習照規則走,而不是總想鑽漏洞;相反地,若父母不能堅持,有時候買、有時候不買,孩子反而會搞不清楚規則是什麼,這樣只會更加吵鬧。千萬別被孩子的情緒勒索,認為會吵就有糖吃,這樣只會養成孩子以哭鬧達成目的的壞習慣。」

父母要做的除了堅持原則外,同時也需要照顧孩子的情緒。身為家長的人,必需要冷靜,不要因此變臉大聲斥喝,或是用力抱孩子、強拉著孩子走,而應該心平氣和地好好說,並溫和堅定地帶孩子離開現場,透過行動表達對規範的堅持。

步驟3:全家人共同遵守規則

再者,不論是夫妻或是長輩,對於規則要能全家人都一致性的遵守,配合遊戲規則,不能心軟。「常見一種情況就是父母不答應幫孩子買玩具,但是若是有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在場時,往往拗不過孩子哭鬧的眼淚,而心軟買了玩具…,當大人們對於規則不能一致性遵守時,就容易導致孩子鑽漏洞,認為只要哭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養成不好的習慣。」吳娟瑜說明。

若是孩子表現良好,可適時鼓勵、稱讚孩子,告訴孩子,做對了才有下一次的機會,但若是做不對,會有處罰,像是必須延遲享樂,讓孩子知所警惕。

步驟4:適度轉移焦點

「出門前我們不是說好了,今天逛超市不買東西呀!如果吵鬧的話,我們就馬上回家。」父母要確實執行遊戲規則,帶領孩子冷思考,在談話中不妨重複提醒遊戲規則,不要被孩子的熱思考所控制而予取予求,或是家長本身自己情緒失控,打罵孩子。

再來,可以試圖轉移孩子的焦點,像是「我們說好今天不買東西,如果你今天表現得好,那等到你生日的時候,爸爸媽媽再買這個玩具汽車給你當禮物」,用一種迂迴的方式先答應孩子的需求,將小孩渴望的東西延後購買日期,當孩子在行動上被明確告知規範,並且可以預期自己的要求何時會被滿足,孩子也會慢慢地學到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

或是「你要留在這邊繼續哭,還是要跟爸爸媽媽去書局看你最喜歡的故事書,媽媽講故事給你聽。」透過轉移注意力,讓孩子也學會等待以及妥協,進而懂得冷靜思考不吵鬧。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