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世代:我們更需要安全感!

i世代:我們更需要安全感!

現代年輕人無時無刻都在使用手機,失去網路訊號便覺得焦慮不安,這是典型的i世代憂鬱心理。面對全球青少年自殺率日益飆升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理解並承接他們的情緒,避免他們墜入無底深淵,是現代社會亟欲解決的課題。你,足夠了解i世代嗎?

文/蕭有涵

時代變化飛速,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現代人在忙於追求潮流的同時,往往忘了安頓自己的心,以致心靈空虛,如無根浮萍一般,常感不安。而在世代之間,上一代的長輩與下一代的年輕人,也因彼此成長環境與背景不同,自然出現所謂的代溝,形成兩代人觀念上的落差,無法相互理解,不僅在家庭、學校和工作場域上碰到許多摩擦,有些年輕人還因此陷入憂鬱情結,甚至走上歧途。

一般人應該都聽過以下這些世代標籤的代名詞,如X世代、Y世代、Z世代、千禧世代等,它們分類的標準,不僅是依據年代,也是以各世代群體特有的性格與特質而劃分,尤其今(2020)年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珍•特溫格(Jean M.Twenge)又再次定義了新一批即將邁入社會的年輕人,點出這個世代最具代表性的心理表徵就是憂鬱、忐忑不安和無所適從;她稱他們是──i世代。

出生於1995至2012年的i世代,因提早接觸網路世界,接受包羅萬象的全球資訊,促使他們對社會產生更大的包容性,並以多元視角看待世界;但他們不像X世代那般重視個人利益,或是有Y世代勇於追夢的衝勁,也不如Z世代那般謹慎務實。同時,i世代因為出生於相對安穩的年代,所以對「安全感」的依賴很高,甚至可說是唯一的寄託;他們對混亂、不確定性、和自己意見相左的資訊及言論難以忍受,而且長期沉浸在手機的虛擬世界,也讓他們對現實生活產生嚴重的心理落差。

今年4月在Netflix推出的台灣懸疑推理電視劇「誰是被害者」,正是一齣探討i世代的戲劇,劇情含括了憂鬱症及自殺案件。劇中,年僅17歲的江曉孟是核心人物,她因父母離異、疏於照顧,而出現憂鬱症,選擇逃家,甚至參與大宗集體自殺行動,讓身為警方鑑識人員的父親急欲追查個水落石出;劇情巧妙對應了當今社會正處於憂鬱症和自殺率不斷攀升的現況。

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台灣青少年罹患憂鬱症及自殺的比例正逐年升高,被列為全國第11大死因。以2018年為例,15至24歲的青少年自殺率平均每10萬人有7.2人,而全年共3864人自殺身亡,突破歷史新高。這個數字提醒我們,即使台灣整體自殺人數下降,但青少年自殺人數卻不斷攀升,折損國家棟樑,應視為當今亟需排解的跨世代心理重要課題。

沒有網路就渾身不自在

身處今日社會,觸目所及,盡是隨時隨地都忙著低頭滑手機的年輕人,無論是走路,還是在餐廳、咖啡廳,甚至戶外,都要確保手機網路訊號滿格、通訊良好;一旦沒有網路,等於與外界斷了聯繫,無法使用Google Map找路、聯絡不到朋友、看不到社群限時動態,一切都變得毫無方向。如果發現身邊有這些人,表示i世代已悄然出沒在你左右。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