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常常雞同鴨講?

為什麼你常常雞同鴨講?

文/謝璦竹

西方古哲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但若放到今日,更多人認同的是:「我愛(我恨),所以我活著。」現代人似乎必須憑藉情緒,才能肯定自我的存在,例如最常見的新聞標題「某某不忍了」,完全說明現代人多麼需要情緒的出口。

研究顯示,人生成功與幸福的關鍵,在於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如何建立並維繫關係?必須靠好的溝通。

春秋戰國時代的權謀家鬼谷子,對溝通技巧十分有研究,他說:「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過)者言,依於銳。

由此可知,說話前,先問問自己,對方是怎樣的人,若不懂識人,就很難做好溝通。

舉例來說,博士生論文口試,面對口試委員要如何贏得高分?此時須旁徵博引,觸類旁通。口試委員是在我們研究領域的智者,他已經充分融會貫通,自成一家,作為學生要讓老師驚豔,必須顯示出自己知識淵博,用功甚勤,或許世界最偏遠角落的一個故事,會讓他豎起耳朵。

釋迦牟尼佛是宇宙中的智者,祂的弟子又是如何與世尊應答的呢?從佛經中可以看出,大多是透過提問,用功的弟子自然能問出好的問題。

若遇到有如Google附身、特愛炫耀知識的人呢?這時若與他爭誰知識比較淵博,恐怕很難爭得過,但知識淵博的人,未必對世事皆了然於心,懂得雖多,但沒有自成體系。此時如果我們能透過辯論,分析出思維的誤區,通常能讓他佩服。

若與善於辯論的人說話,一定要抓住要點,而不要被他帶著轉,正如做事要抓要害,才能事半功倍。

莊子和惠施路過一條小橋,莊子說:「魚在水中悠然自得,多快樂。」惠子說:「你怎麼知道魚快樂?」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道魚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的快樂;你不是魚,當然不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讓我們回到開始,你問我『你怎麼知道魚快樂』,說明你知道我知道魚快樂,所以才來問我。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小橋上知道的。」

又如蘇東坡與好友佛印禪師的「一屁打過江」故事,也是善用此理。

與尊貴的人說話,許多人難免自慚形穢,再多說話的藝術也用不上。這時更需要鼓起勇氣。氣者,勢也,對自己有信心,不卑不亢,不怯不懦,自然得在上位者看重。

最近正逢大選,候選人紛紛開出許多政策支票,其中不少是透過補貼;從鬼谷子的研究來看,正是善用「與貧者言,依於利」的道理啊!

好好照顧自己

懂得識人以後,是否就能好好說話呢?未必,這是因為我們說話做事常會跟著情緒走。不管是識人,還是溝通,都需要清明的大腦;而腦與心是一體的,大腦要靈光,首先心要開朗歡喜。

中華民國解癮戒毒協會心理師李欣怡說,溝通需要用到負責分析思考與規劃的大腦前額葉,又稱為CEO腦,但大腦迴路的設計是以確保生命安全為第一優先,因此,往往還來不及啟動,原始腦與情緒腦就已即時作用,說出可能讓我們後悔的話。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