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級的自律是修養 王陽明的良心廣播電台

最高級的自律是修養 王陽明的良心廣播電台

文 / 謝璦竹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曾說,不管是留給子孫錢還是書,都沒有益處,「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現代人因為全面崇尚西學,越來越不相信積德之說。然而,正所謂積德之家必有餘慶,父母身教做出榜樣,家庭氣氛自然和諧,兒孫也比較容易出人頭地。

這種積德行善的修養觀,在宋明儒學融合佛道思想後,於程朱理學及陽明心學中發揚光大。

所謂修養,就是指對心性的修持,《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心性平和,就是修養。因此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心有所畏,做人有節度,做事有能量。

外在行為的自律,起源於內在心性的「發」與「未發」,因此,最高的自律即是對自心的修養。這種「內外一體」的哲學觀,源於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華文化追求的天人合一,從根本上說,在於主客並非對立。據宜蘭大學博雅學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陳復分析,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將主體與客體一分為二,主客對立下,產生心理上的孤寂感,造就心理學或療癒的大量需求。相較之下,中華文化注重關係,主客並非對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說到當前最流行的「療癒」,就要談到當代心理學的發展。Psychology中文翻譯為心理學,據陳復指出,這是日本人翻譯時的比附性理解,因為Psochology的字根Psycho,在希臘語原指靈魂,而不論是心學還是理學,都是對心性修持的學問。

天人合一更療癒

然而,西方心理學的興起跟靈魂無關,反而是奠基於前述主客對立的行為主義科學,既沒有從根本上理解孤寂的成因,心理學對當代大量的療癒需求自也緩不濟急,反而是回歸到心學與理學更貼近日常。

陳復主張應發展本土文化心理學,更適合中華民族的心靈追求與心理諮商型態。

王陽明心學講究對心體或自性的涵養、修持,遇到事情都是向內自省,而非向外比較,反映的正是比起基於個人主義的成就,中華文化更重視和諧的關係,因此也較不容易產生孤寂感。

什麼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與修養的關係為何?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開示何謂「離相」:「降伏貪瞋癡慢疑的心,能夠隨順身邊的因緣,而不改變清淨的本心。即使外在環境不如意,都要讓心在最短時間內得到調適,這就是離相。」當做到離一切相時,就能得到解脫,也就找到了佛心。

禪宗的離相,影響宋明儒學對心體的觀照。陳復指出,心學極簡的儒學形式,和禪宗高度交會,而明代以降,儒釋道三家融合,就是陽明心學形成的脈絡。陽明心學高度重視修養,相信修養可以提升心靈的境界,甚至達到無我,也就是天人合一、萬有一體。

他舉例說,流傳甚廣的《了凡四訓》,作者袁黃是王陽明的再傳弟子,該書依據真人真事寫就,其從佛家因果論出發,談的是儒家的倫理。《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故事也類似:為善必須發自內心,才能帶來好的結果,而非表面上遵守教條規範而已。兩本書都是寫於明代,受到陽明心學的影響很深。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