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1年的實驗發現,在同樣施予抗愛滋病毒藥物治療的情況下,有作禪定練習的患者,比一般患者的平均存活率要高出2.5至5倍,成效差異顯著。
採訪整理/謝明媛
專訪/許晉銓博士(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愛滋病(AIDS)又稱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自1981年首宗病例披露後,它就像被詛咒似地橫掃全球,雖然每年新增的感染人數,從1997年的330萬人下降至250萬人,但過去10年一直都維持這個數據,未見再降;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研究員王海東表示,「減少愛滋病感染人數的步伐如此緩慢,是一件令人憂心的事。」
根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的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止,全球共有3,980萬人感染愛滋病,單是2015年死於此病者就有110萬人,可說是繼14世紀歐洲黑死病、20世紀初西班牙流感之後,最致命的全球性流行疾病。雖然1995年曾因雞尾酒療法的發明,讓愛滋病的治療出現曙光,但仍無法有效根治,尤其現今社會價值觀日益開放,加上濫用毒品藥物的推波助瀾,罹病年齡層更下降至青少年,實在非常可怕。
心理因素決定用藥效果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許晉銓博士表示,愛滋病毒十分善變,它的基因組會藉由自身所分泌的反轉錄酶,進入人類的基因組,躲在人體內,避開藥物的治療;這是臨床治療上遇到的瓶頸。
因此,如何控制潛伏病毒不再複製突變,讓病毒如同休眠一般,與病人和平共處,成為臨床治療的最大挑戰;而其中,病人的心境調適與身體免疫力的維持,是決定生命能否延續的最大關鍵。
然而對患者而言,要做到「放鬆身心過生活」,是件知易行難的事,絕大多數的愛滋病人,心中都充滿了壓力、焦慮和不安,而這些都是人體免疫力的無形殺手,所以很多病人雖然使用藥物控制病情,但仍難逃死神的召喚,原因就在這裡。
當心理因素成為藥物效果的決定者,許多紓壓團體或心理支持活動,在這幾年逐漸受到臨床醫護人員的重視,當然這些方式也確實見到了臨床效益,其中效益最明顯、又最時尚的心理支持活動,就是禪定,而且早已被證明是最具「緩解焦慮、安撫神經」效益的另類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