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發自內心的笑容 感恩不是意識 而是真誠用心付出

尋回發自內心的笑容 感恩不是意識 而是真誠用心付出

禪修讓我能夠專注在每一刻,真切體察所遭遇到的一切,知道自己生命真正的需要,那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感受與肯定。這樣的感受點滴累積,我終於能夠從內心肯定自己,也能自然地笑了。

圖、文/陳姿廷

回想自己禪修印心佛法的過程,從最初將信將疑地接觸,一路至今,點點滴滴的改變,實在有太多原本我難以想像的地方,包括對世事無常的理解,以及發自內心的平靜感受。

我生長在一個幸福的家庭,從小到大升學順利,國中登上紅榜、考上第一志願的高中及前段排名的國立大學,我覺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也都是那麼理所當然。若非哥哥的推薦,過去的我一點都不覺得需要「禪」,也不需要「改變」,當然更不用提任何對「禪」的興趣,或想去進一步了解。

現在回頭來看,當時的我就是那個最需要被「改變」的人,不是改變外在物質條件,而是我的「心」。

我與妹妹年紀相近,所以從小到大,我倆生活的大部分都在一起,穿一樣的衣服,上同一間幼稚園、國小、國中到高中,連大學也考上同一所,但是過去我始終不太能理解,為何我們兩人的合照中,幾乎都只有一張笑臉,而那個笑得很自然的都不是我。

最近整理照片時,看到一張初上高中拍的照片,相片中的我依舊苦著一張臉,我突然明白了那時的自己為何需要禪的改變--是禪修讓我學會「珍惜」與「感恩」。

在進入大學以前,我並不關心周遭發生的事情,對許多資訊充耳不聞,將各種物品、成就,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視為理所當然,當時的我根本無法想像或理解電視劇中的家庭衝突與破碎,可能會在真實生活中上演;上了大學、開始禪修以後,我才發現,原來維持完整並不容易,不論是家庭、人際各方面,都是由許多細節累積而成,因此更願意付出自己一點,也獲得更多快樂。

有人說,「感恩」是天下第一禪,這裡所說的不是腦袋意識上「應當」要感恩的感恩,而是在每一刻的付出與學習中,知道自己生命真正的需要,這些需要不是來自長輩或社會對自己的期待,而是真真切切在每一刻的體察當中,發自內心的一種感受與肯定。這樣的感受和變化點滴累積在心頭,我終於能夠發自內心地肯定自己,並且變成一個愛笑的人。

悟覺妙天師父(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曾經開示,修行印心佛法是從菩薩起修,而「初地菩薩」就是歡喜菩薩,當每個人每天在生活上、在工作中都能歡歡喜喜,不光是嘴巴笑,而是發自內心充滿微笑,就是一尊歡喜菩薩。常保歡喜心是修行的基本功夫。

我目前從事醫療工作,一整天工作下來,身體與心理每每累積許多不適感,但並不會影響內在的真心,而有了大學時期奠定的禪修基礎,我只要到禪修會館禪坐,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達到深度的放鬆和平靜,得到比回家蒙頭大睡更充足的能量,那是用金山銀山也不換的珍貴寶藏。

此外,雖然每天的工作與人際上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但善用悟覺妙天師父教導的心法,許多事情都能迎刃而解;我也驚訝地發現,過去自己遇到困難時,往往要花上一、兩天調適心情,才能真正面對困難的習慣,竟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禪定練習後有所改變,能夠在遭遇困難的幾分鐘內,迅速調適並想出突破方法。

這些變化與收穫都是以前的我難以想像的,過去我常覺得其他師兄姐分享的心得太過誇張,現在我已對禪修的清淨能量有所體會,也終於能夠理解,原來有些事物真的存在,並不誇張,只是在我所學的醫療相關知識與課本中甚少被提及。

感恩一路上伴我成長的每一位師兄師姐,讓對於「禪」資質駑鈍的我,因為看到師兄姐們無私無我的付出,並不斷給我機會學習和成長,慢慢地,我才真正了解並接受,進而認真學習禪的大愛精神。

也很感恩悟覺妙天師父的引領,讓我知道原來人的身體和命運,真的是自己能掌握的,但在掌握一切之前,要先學會掌握自己的「心」;誠如師父所言:「歡喜心能帶動歡喜的血液流暢全身,讓全身的細胞都得到歡喜的營養」,當心能回歸最簡單自然,就更能用一顆無我利他的心,「歡喜」地度過每一天。

陳姿廷小檔案

年齡:
陳姿廷1989年出生

現職:
台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醫事檢驗師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碩士

修行:
2008年開始修行印心佛法
現於新北市中和會館共修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