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資產配置 降低投資風險

做好資產配置 降低投資風險

文/詹珮蓉
攝影/顏志倫

許多人嚮往擁有媲美巴菲特般精準的選股技巧,據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闕又上指出,很多研究巴菲特的投資者忽略了他投資策略的整體考量,其中最厲害的就是「資本配置」策略,而這個方法不但可用於企業,也可運用在個人理財,即「資產配置」的技巧。

理財規劃師孫鳳群表示,做好資產配置,能幫助降低投資風險,也具有提醒高檔減碼的功能,而透過定期再平衡,能維持原本資產配置的比例。不論是小資族或規劃退休人士,都能透過資產配置技巧控管風險,幫助達成投資目標。

一般常見的財富型態,基本上不超過5種基本資產,包含股票、債券、貨幣、不動產及天然資源,這些資產會因為市場供需、景氣榮枯有所消長,其中最常接觸的是股票和債券。

股債組合抗投資風險

孫鳳群指出,依據以往的市場經驗,股市和債券的漲跌關係通常會成反比。當市場景氣復甦,投資人願意承擔更高風險的投資,因此資金會流向股市。此時,因為平均領取配息2~3%的債券,吸引力小於股市的投資,買債券的投資人變少,債券的價格會因此下跌。

相反地,當市場恐慌,股市下跌時,投資人為降低風險,會轉向投資穩定安全的商品,資金會流向債券,債券的價格會上漲。依據現代投資組合(Modern Portfolio Theory)理論,不同資產的相關性愈低,放在組合中就愈能發揮降低風險的作用,而「股債配置」通常是不可或缺的組合。

孫鳳群表示,「透過資產配置,能夠適度分散投資風險,特別是存退休金時,獲利前一定要做好風險控管,寧願賺得少,也不要賠本。」

傳統的資產配置方法建議,投資人可依據年紀評估承擔的風險,並依此設定股債比例,計算公式如下:
股票比例:(100-年齡)%
債券比例:年齡%

舉例來說,如果是40歲的投資人,可以股票60%(100-40)、債券40%的比例進行投資。

年輕人因可承擔的風險較高,故可提高股票比例,降低債券比例。當年紀漸長,可承擔的風險能力降低,則應提高債券比例,降低股票比例,從積極型投資轉為保守型投資。

不過孫鳳群說,亦可依據個人狀況彈性調整,不一定只依照年齡考量。為了因應年金改革,當時身為教師的她在40歲時,籌出125萬元進行投資,「因為想拉高投資報酬率到7%,所以我彈性調整,增加了股票的比例,並沒有完全依照傳統的股債配置比例。」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