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心理安全感 造就高績效團隊

建立心理安全感 造就高績效團隊

文 / 詹珮蓉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小珍是組內年紀最小的員工,因為資歷尚淺,意見常不被重視,即使生病也不敢請假。

主管經常對阿成的專業背景提出質疑,並用倚老賣老的方式和嚴厲口氣對待同仁,塑造嚴肅緊張的氛圍,所有人都提心吊膽,擔心說錯話就被主管指責…。

上述情形是組織缺乏心理安全感的典型表現。當心理安全感不足,成員寧願用沉默自我保護,主管無法得知真實狀況,導致上下溝通困難,不但須耗費更高成本解決問題,也降低工作效率。在當前高度變動的外在環境中,缺乏心理安全感的組織更容易被淘汰。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心理師暨EAP專案經理黃暐超表示,主管是營造組織心理安全感的重要角色,當領導者抱持開放的接納態度,成員不會擔心說錯話而被責罰,自然能凝聚向心力,並提高組織效率。

當報喜不報憂時

心理安全感並非嶄新的概念,因近年外在環境劇烈變動而再度引起話題。「特別是疫情後,工作模式從實體改為在家工作,更增加心理安全感的需求。」黃暐超說。

2012年,Google公司的亞里斯多德計畫探究完美團隊的秘密,經與各類團隊200場以上的深度訪談後發現,帶動團隊高績效完成工作任務的關鍵,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心理安全感,其次才是可依賴性、結構與任務清晰度、工作意義以及影響力等。

台灣職場的心理安全感表現如何?網路媒體社群女人迷發布的《2023多元共融白皮書——企業人才公平發展與永續治理方針》調查指出,僅有9.9%的工作者在職場上覺得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可見台灣職場文化的互信、開放性及透明度,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黃暐超表示,心理安全感是一種主觀感受,經由人與人的相處長期累積而來,與主管對待員工的態度息息相關,因此,從成員是否願意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可以判斷一個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舉例而言,員工一旦犯錯,主管就強力斥責,會降低心理安全感,致使員工報喜不報憂,不敢表達自身意見而掩蓋潛在問題,結果讓錯誤越來越大。

心理安全感不足也會影響團隊的向心力,出現貌合神離的情形,例如,團隊表面上整體的步伐和方向看似一致,實際上有些成員已感到疲憊,只是勉強配合,他可能心想:「能不能換個方向走?或改搭交通工具到目的地?」此時領導者若沒有及時察覺並處理,可能會影響公司效能,甚至導致離職率攀升。

領導者除了控管績效,更需要覺察並照顧每位成員的狀況。黃暐超指出,組織需要提供空間讓成員討論,他們願意表達心中所想,才能真正達到齊心,而心理安全感越強,自然越能凝聚成員的認同感及向心力。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