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專題 古典詩詞中的月圓情懷

中秋節專題 古典詩詞中的月圓情懷

文 / 章碧薇 AI圖片生成 / 江玉涵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東坡這首真摯的〈水調歌頭〉,配上鄧麗君優美的歌聲,成為數十年來華人社會人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曲〈但願人長久〉,而〈水調歌頭〉正是蘇東坡在中秋之夜酒醉後的抒情,藉以表達自己對弟弟蘇轍的思念。

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系主任徐國能表示,中秋節源於古人祭祀月亮,真正開始有明確的慶祝活動,大約是在隋唐以後,宋朝時達到高峰,人們會在高樓舉辦宴會,與家人親友在望月之餘,也一同品嘗佳餚美酒、欣賞歌舞,形成中秋節的主要活動,同時也懷念缺席的親人和無法同歡的朋友。

古人常以詩詞歌賦作為表達情感的方法,自古以來,有關月亮的詩歌非常多,可從中一窺他們對月圓之時的情懷。據徐國能指出,描寫中秋節的詩詞約在中唐後逐漸興盛起來。

中文博大精深,簡短幾字就能蘊含豐富意境。徐國能說,詩歌指引人們勿以世俗價值看待生命,要隨時發現生活中「小而美」的時刻,只要懂得人生真正的價值是「自適、自由、自在」,不拘泥於物,便可得到心靈的釋放,並對世界存有好奇心,不斷探索,就能理解詩歌之美。

月有陰晴圓缺 人間世事無常

唐代詩人描寫中秋最多的是白居易,例如〈效陶潛體詩〉,就是寄託他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
臨觴忽不飲,憶我平生歡。
我有同心人,邈邈崔與錢。
我有忘形友,迢迢李與元。
或飛青雲上,或落江湖間。
與我不相見,於今四五年。
我無縮地術,君非馭風仙。
安得明月下,四人來晤言。
良夜信難得,佳期杳無緣。
明月又不駐,漸下西南天。
豈無他時會,惜此清景前。

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等,更是留下許多歌詠月亮的詩,但與中秋有關的不多,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杜甫早年寫的〈月夜〉,描述他在安史之亂的動盪下,掛念相隔兩地的妻子,後被收錄於《唐詩三百首》: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雖然學者認為這首詩不一定寫於中秋,但望月懷遠的感情卻特別豐富,徐國能則認為,這首詩展現了杜甫的一貫風格,融合小我與大我。

杜甫晚年在夔州(今四川)曾寫了一系列中秋月圓的作品,其中流傳於世的兩首〈八月十五夜月〉,一首是:
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另一首是: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