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了義集註(二)善現啟請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金剛經 修行人開悟的寶典
自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以來,改用《金剛經》作為印證的寶典。《金剛經》是「性宗」的代表作,般若談空,談的是自性本體,本體如虛空,如虛空的廣大無邊,如虛空的無罣無礙,如虛空的無限能量、無量智慧,但空而不空,空中有妙有,不是空無一物的頑空。世尊開示:「三世諸佛皆從此經出」,可見《金剛經》在修行成佛的修持上,是一部多麼重要的經典。
總教授師覺妙宗明VS.音樂才女何真真 跨界對談《金剛經》
禪天下特別邀請音樂才女、佛曲作曲家何真真與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覺妙宗明對談,暢談《金剛經》核心精神「離相修行」的重要。以下摘取部分菁華內容分享讀者。
救世會精心籌劃新春團拜藝術盛宴 當歌仔戲與現代舞遇見金剛經
今(2025)年團拜的表演主題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能會令許多人感到驚喜,又充滿期待,救世會用心企劃了兩個節目,邀請兩大表演團體演繹禪宗最重要的經典《金剛經》,但要將佛經經文化為表演,是極大挑戰。
《金剛經》四句偈的真實義
所謂「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那是什麼樣的智慧?就是可以到達彼岸(佛國)的智慧,也就是可以「自度」的智慧。佛在《金剛經》第八品中說,若以此經中之四句偈為他人解說,其福德比用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去行布施還要大;那麼,《金剛經》裡面有哪些四句偈呢?
金剛經真修實證 第三品【大乘正宗】
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第三品中,講的是「大乘正宗」,就是至大至正的佛法。在這一品裡,佛回答了長老須菩提所提問的「禪行菩薩應如何保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何降服自己起心動念的妄心」。雖然在經文中,佛並沒有非常明確的指出,應如何安住、如何保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是如何降服其心,但佛所開示的,都是最究竟的回答。
金剛經真修實證 覺妙勝蓮力行無相布施
42歲那年去算命,算命說我先生3年後會有劫數,建議我去學唸經,把功德迴向給他,我就想到曾路過中山路一間佛堂,於是就去問說能不能學唸經。」佛堂的師姐告訴她,這裡不教唸經,但有比唸經更好的修行法門,問她要不要試試看?就這樣,她開始了修行之路。
觀世音菩薩因「聞、悟、修」而證道
觀世音菩薩在在深定中見到五蘊皆空,瞭解人的煩惱原來都是來自於五蘊,都是由五官所造成,所以只要五蘊皆空,煩惱自然也空了,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修行,證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圓通,把所有的意識、潛意識都空掉,然後見到自性,成就大自在菩薩。
開悟之後 再從禪定中見證
開悟之後,一方面要將修行的智慧落實在生活中,另一方面還要從禪定中去見證,如果你能養成習慣,幾年之後,你將會發現,從早上起床開始,直到晚上睡覺,通通都是佛法,一切所見所聞,你都可以開悟,若能如此,就可以成就了。
修行要有「離相」的開悟
自性就像是一條乾淨的毛巾,如果我們拿毛巾來擦髒手,毛巾就被污染了,如何讓它恢復原有的潔白?一定要經過洗滌的過程。自性也一樣,雖然本自清淨,本自具足,但被貪嗔癡慢疑污染以後,必須透過修行,才能使之回復清淨,而最簡單、最快速的方法,就是「離相」。
無上正等正覺 是修行成就的三個層次
「正覺」是聲聞、緣覺的聖位,也就是成就阿羅漢果位,「正等」就是菩薩,祂除了正覺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行菩薩道,即六度萬行。如果沒有六度萬行,沒有行功德,即使成就了,也只是成就正覺,到阿羅漢果;如果是行六度萬行而成就,就是菩薩。
佛法無為無相 就在生活之中
佛教導弟子們「過午不食」,是因為祇樹給孤獨園距離波斯匿城有六英里路,如果早上八點鐘出門,行腳到城裡差不多十點左右,然後開始一家一家的化緣。假如一切順利,回到精舍用餐時,幾乎已經近中午了,接著又要忙著為下一餐出門托缽。於是每天都為了張羅三餐而忙碌,哪裡還有時間禪坐修行呢?所以佛才規定「過午不食」。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