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身心支援系統 搶救台灣媽媽幸福指數

建立身心支援系統 搶救台灣媽媽幸福指數

根據調查,台灣媽媽的幸福感分數僅落在及格邊緣,過度犧牲自我、教養的壓力、育兒的經濟壓力,加上伴侶及親友支持過少,都讓媽媽的幸福指數直直落,專家建議除了主動建立家人、職場及社會支援系統,正向的紓壓管道亦不可少。

文/吳宥姍

五月歡慶母親節,聚餐、送禮、送鮮花卡片的同時,我們是否了解辛苦的媽媽是否真心感到幸福呢?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曾在母親節前夕公布一份「台灣媽媽幸福感調查報告」,針對育有18歲以下孩子的媽媽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媽媽的幸福感分數,平均只有及格邊緣的68分。

調查發現,18.2%的媽媽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快樂的媽媽,23%媽媽表示「目前身為媽媽的壓力超過我所能負擔」,更有46.6%的媽媽表示「照顧孩子讓我覺得難以勝任」。

媽媽幸福殺手1:過度犧牲自我

從這份調查報告看來,台灣的媽媽似乎不太幸福,不論是全職媽媽或職業婦女,每天一睜開眼就從早忙到晚,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也很少關注自己的壓力與情緒,長久下來,當媽媽的幸福感很難不被摧殘。

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顯示,育有6歲以下兒童的媽媽,有8成犧牲時間、7成睡眠不足、5成以上犧牲自我及興趣、休閒,甚至是工作及另一半的感情。

另外,角色的轉換及周遭親友的態度,也讓媽媽感到心酸:有86.1%的媽媽表示,有了孩子後,親友會評論她的行為,告訴她身為母親有哪些事不可以做;70.8%則感覺大家關心孩子勝過自己;甚至有49.5%的媽媽覺得自己變成隱形人,大家眼中只看到孩子。

輔仁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石易平指出,社會上對於「理想母親」的期待,往往對媽媽產生很大的壓力,例如媽媽從懷孕時就會聽到:「妳已經不是妳自己了,妳是一個媽媽了,應該要…」、「要如何如何才是對小孩好」、「別人都餵母乳到小孩幾歲」…等等。

近年台灣醫療院所太過強調「餵母乳的好處」,也讓許多媽媽承受莫大壓力;媽媽常被要求要沒有自己,爸爸則不需被如此要求,因為社會比較不把這些期望放在爸爸身上,普遍認為爸爸只要有賺錢、有顧家,就已經盡到責任。

國際演說家暨親子教育專家吳娟瑜指出,現今社群媒體發達,媽媽看到同事或好友在臉書分享孩子生活動態,穿什麼名牌衣服、去哪裡玩、做什麼成長學習、吃什麼牌子的營養食品…等等,容易產生比較心理,擔心孩子沒有跟上群體。

再加上家族的壓力,以及自己給自己的壓力,認為「要給孩子最好的」、「孩子是我的」,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媽媽不知不覺就會投入許多時間、精力在照顧與栽培孩子,而將自己的需求擺在最後。

石易平提醒:「媽媽快樂,小孩才會快樂,所以媽媽要如何讓自己快樂很重要,不要過度犧牲,完全放棄自己的工作與愛好。」有些媽媽一方面照顧小孩,另一方面焦慮工作可能不保,或重回職場落後他人,或擔心專業發展等等,讓自己承受極大的壓力。

部分母親會在孩子長大後,埋怨當初為孩子所做的種種犧牲,例如「我當年是為了你才沒離婚」、「我當年是為了你才放棄工作」…,久而久之,形成另一種情緒勒索,就會變成親子間的沉重負擔。

成為母親的犧牲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