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我特色公園 搶救孩子趣味童年

還我特色公園 搶救孩子趣味童年

台灣的公園過去在不知不覺中,被政府換上類似的低矮塑膠罐頭遊具,千篇一律的公園讓學齡後的孩子缺乏遊戲場所,重視兒童遊戲權的家長們因而組成「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展開一場公園革命,拯救孩子被剝奪的遊戲空間。

文/吳宥姍
攝影/顏志倫、吳宥姍、廖桂瑩
資料、圖片提供/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召集人林亞玫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拚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遊戲的童年。──羅大佑《童年》

童年,該是什麼模樣?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記憶、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童年回憶,而羅大佑《童年》一曲描繪出孩子純真、滿心期待遊戲的心情。

孩子缺少戶外活動 容易造成身心異常

隨著都市化的發展,城市孩子的生活中,除了住家周圍零星的公園綠地,和假期隨家人前往郊區或遊樂園外,接近大自然的機會漸少;取而代之的是陪伴在身邊的眾多3C產品,網路滲透低齡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許多研究指出,讓孩子過早接觸3C產品,容易造成大腦與身心異常。根據統計,台灣遲緩兒人數逐年增加、30%兒童有過胖與精神方面的疾病、5~8.4%孩子有過動傾向、47%國小生有近視問題。

衛福部因此建議,應減少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多進行戶外活動。挪威針對4~7歲孩子的研究也指出,戶外自由遊戲的時間愈長,愈能減緩注意力缺失的問題。另外,紐約州立大學研究亦認為,接近大自然的頻率愈高,愈不容易有焦慮、憂鬱和行為問題。

有自省能力的家長,無不盡力限制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增加戶外活動的機會;而最便利的場所,大多是住家附近的公園。

根據DailyView網路溫度計調查,除了房價、房租、近捷運外,想在雙北落腳的居民,最在意的是:附近有沒有「公園」。公園被視為是生活品質好壞的指標,許多鄰近公園的房子成為搶手的地段。

公園變成大眾臉 促使特公盟誕生

許多家長會帶著孩子到有特色、好玩、適合孩子的公園去遊戲,但幾年前一些重度使用公園的家長們開始察覺,政府以「安全考量」,開始陸續拆除具有特色的溜滑梯,換上千篇一律的低矮塑膠遊具和橡膠地墊。

各地公園陸續被政府換上類似的低矮塑膠遊具與橡膠鋪面,讓學齡後的孩子缺乏適合的遊戲場所。

直到一路拆到一位全職媽媽林亞玫住家附近的公園,看到孩子失望難過的表情,讓她驚覺不對勁,決定號召志同道合的家長站出來,成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特公盟」),向市府陳情,拯救孩子被剝奪的遊戲空間。

一開始市府官員們不明白,不過就是幾座溜滑梯,值得媽媽們大動肝火?還帶著孩子來開會!特公盟的倡議一開始不被官方重視,官員認為媽媽們沒有相關的專業,也不懂得國家安全法規,但林亞玫說:「在遊具上玩的是自己的孩子,我們比政府更重視安全!」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