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念佛的真實義

解脫─念佛的真實義

整理/高毓霠

一般人的修行都流於外在的形式,禪宗則注重內在心靈的真修實證,是最究竟的修行法門。悟覺妙天禪師開示, 真正的正法修行,是「本心修行」。若是心外求佛、心外求法,則是外道,這也是為何佛教傳教至今已兩千多年,卻很少有人修行成就的重要原因。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要「明心見性、見佛成佛」。不能一味追求過去的佛、身外的法,應該超越人的修行,進入「靈性」解脫的修行,當我們能追隨明師,一心與佛相應,真修實證,地地精進,這才是真正的智慧修行。

一心相應即是念佛

有個故事:一位信徒問大珠慧海禪師說:「聽聞佛教經典當中,持誦《般若心經》的功德最大、靈驗也最多,請問禪師的意見如何?」

大珠慧海禪師聽完,卻不以為然地回答說:「不見得如你所說吧!」

信徒不甚了解,於是又問:「那您的意思是,記載持誦《般若心經》功德最大、靈驗最多的事,不足以採信?」

大珠慧海禪師回答:「話也不能這麼說,所謂感應,乃在於一顆摯誠的心,而非虛妄的外表;經典是由文字、筆墨、紙張構成,文字紙張怎麼會有靈驗?倘若將一卷經典供奉桌前,卻無人受持、禮拜,要這一卷經典有靈驗、有功德,這有可能嗎?」

信徒聽完禪師開示後,對經典受持,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其實這個故事要表達的是,經典不是在於你誦念與否,經典靈不靈,是在誦念者本身是否能一心相應佛菩薩,一心不亂,無為而念,念到入定,定中生慧,才是真禪定。

有人認為,念佛、持咒、禪坐、做早晚課,就是在修行,當然這些都是修行,但並不能達到最究竟。真正究竟佛法,是「靈性修行」,而非用人的意識來修行。比方念佛的時候,你是用嘴巴「唸」,還是用心、用靈性無念而念?

念佛的目的在解脫心業

一般人在初修的時候,都是以方便法入門,其中最簡單的方便法就是念佛法門,讓你藉由念佛得到心的安定;可是現在的念佛法門大都已經偏差,本來修行是為了要求解脫,然而現在卻淪為規定一天要念幾萬遍,這樣不但無法獲得解脫,反而讓心的壓力更沉重,因為如果沒有念完,下次還要繼續補念,這樣根本不能稱為在修行。

由此可知,一般人念佛都是用意識念佛,甚至連念佛的意義都不知道,因此不可能成佛。究竟念佛的目的為何?其實是要解脫心業。

念佛時,每念一聲佛號,每數一顆珠子,都是為解脫我們的心業。在累世輪迴裡,我們因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業,都停留在我們的神識中,若要徹底解脫心業,就是要將這些業力淨化。

悟覺妙天禪師在《佛祖心印》中提到,掛在脖子上的佛珠,是象徵著每一位眾生都像被一條繩子綁著,不能自由自在的住於世。

因此,如何解脫這條繩子?如何獲得自由自在,讓體內眾生成佛,才是念佛的真正本意,而非只是忙著用計數器,計算自己到底念了多少聲的阿彌陀佛。

內在自性就是法寶

同樣的道理,看經、誦經,也要用心靈來相應,懂得如何轉知識為智慧。也就是,在明白佛經的意義後,如實的實行,也就是要「行經」,而非停留在「看經」的階段。

悟覺妙天禪師指出,佛教三寶中,法寶一般通指「經典」。這些佛經是世尊的弟子在祂涅槃後,經過幾次彙集所整理出來的,有的則是一些修行大師根據自己的經驗,或是心得所推論出來的。

禪師說,如果你在看過這些經典之後,並不能因此而改變或增加智慧,這些經典就與一般的書籍無異,不過是印刷品罷了。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把佛經裡面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智慧,便不能稱之為「法寶」。因為這本經還是在「心」外,並非「心」內。

其實不只是經典,每個人的「自性」也是法寶。因為自性本來清淨,本無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若你能有清淨的心,就可以成就;所以真正的法寶不在身外,內在的自性就是法寶。

成佛不離明師

古德說:「讀破金剛經,唸徹大悲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不受明師指,永在輪迴受。」

意思是,許多修行人,總以為把佛經唸了幾千、幾萬遍,倒背如流,就是在修行。殊不知,其實修行需要明師的指引,唸再多遍的佛經,若無明師正法,到頭來,靈性還是在輪迴中打轉、受苦。

悟覺妙天禪師有一首偈:「修佛不離心, 離心無佛修,成佛不離師,離師佛難成」,這首偈道盡了修行的最關鍵—要依止成佛的上師修行。

禪師也曾說,「沒有親人哪有家,沒有水土哪有花,沒有世尊哪有法,沒有師父哪有佛。」

雖然世尊說過,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最尊貴的佛性,但一定要有一位已經成就的上師指導,才能幫我們找到佛性,否則單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成佛的,就如同金沙要提煉成金塊,一定要由具備淘金經驗的師傅才能完成。

因此,修行能否在這一生見證佛性,在菩提心路上有所成就,即身成佛,關鍵就在傳法的上師。

這位上師一定是證道明師,一定是佛師、無上師,才能帶領弟子明心見性,見佛成佛,這是禪行者一定要具備的認知。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