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不一樣 推倒偏見高牆 與身障者交友好easy

我們沒有不一樣 推倒偏見高牆 與身障者交友好easy

文/侯彥伶
攝影/顏志倫
圖片提供/伊甸基金會

小華因為車禍造成下半身癱瘓,出門只能倚靠輪椅。某天早晨,小華為了見朋友,準備搭公車出門,好不容易公車來了,不料司機一打開門,看見行動不便的小華,冷冷地說:「現在是上班尖峰時間,你上來會造成大家困擾,你等下一班吧!」便將公車開走,留下錯愕無奈的小華在原地。

美美是社福機構的員工,某日帶著一群中度智能障礙的孩子到附近一間餐廳用餐,慶祝這個月大家學習表現良好。沒想到一群人才剛坐下,服務員便面有難色走過來告訴美美,怕孩子們會發出噪音,影響客人觀感,希望他們另尋別處用餐。在旁的孩子們聽了,紛紛露出難過的表情。

這些案例在台灣社會時有所聞,有時是赤裸裸的吆喝謾罵,有時則是包裝成善意的歧視。曾經,我們以為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偏見已經是很久遠的傳說;然而,因為一般民眾對身障者的不理解,讓這些本不該存在的偏見,仍密集地在城市生活中上演。

根據伊甸基金會2017年調查發現,將近6成4比例的身障者,曾在職場上遭受霸凌,被冷漠對待、嘲笑;更有接近7成7的身障者,感到缺乏選擇機會,只能被迫向現實低頭。提起一般大眾對身障者的刻板印象,不外乎就是「很可憐」、「需要時時刻刻被照顧」、「能力低落」、「不應該到處跑」等等,伊甸基金會八德服務中心主任鄒聖盈表示,也正是因為這些偏見,使得我們在與身障朋友互動時,已經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去看待本來可以平等相處的契機。

其實面對身障者,我們需要做的很簡單,就是把他們當成「一般朋友」來看待、互動,唯有平等地先與他們進行交流,不抱持過多先入為主的觀念,才能打開友誼之門。

最重要的認知,就是身障者與我們並無不同,他們同樣有喜歡與不喜歡、有夢想、有社交需求;而我們平時如何欣賞一般人身上的優點,進而與他成為朋友,就同樣套用在身障者身上,與他互動。

我們可以藉由主動詢問,來拉近彼此關係。例如身邊的身障朋友喜歡畫畫,但手部不方便,旁邊的照顧者或服務者也許就可以問:「你想要畫畫嗎?」、「我幫你準備器材好嗎?」、「你想要怎麼做?我來幫你」,針對他們的想望去做鼓勵,進而從旁支持。

與身障者互動

與身障者互動,應多鼓勵他們完成自己的想望,並從旁協助。

從CRPD精神出發 讓身障者化被動為主動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9月底止,台灣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為117萬人,占總人口5%。以往,我們總習慣用幫助弱勢的態度來看待身障者,而CRPD精神,是讓身障者跳脫過去等著被照顧的被動角色,轉變為主動參與的角色。

當身邊的身障者主動表達想要嘗試某件事時,我們可以先不要急著質疑或否定,而是換位思考,去理解他的限制是什麼,以及如何協助他突破限制。例如當一位肢體障礙的朋友,向我們表示他想衝浪滑水時,我們不該直覺認為他做不到,而拒絕與他討論、限制他;相反地,我們應透過詢問,進而支持及幫助他。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