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館怎麼滅?】閒置設施活化 先確認定位

【蚊子館怎麼滅?】閒置設施活化 先確認定位

《海市蜃樓》系列主編姚瑞中說:「活化不只是硬體的再使用,也關係到如何與當地建立起情感上的密切關係。」先尋求定位,再談發展策略;不只是短期營運,而要思考永續經營。永續經營就關乎在地,如何喚起或創造民眾的需求與認同,讓公共設施實質地造福鄉里,需要長期耕耘,捲動地方力量。

文、攝影/陳昊安

自姚瑞中及LSD團隊的《海市蜃樓》第一輯集結出版,書中指出各縣市普遍存在「蚊子館」,有部分甚至是新建館舍,但使用度低,維護不佳,不久後就再度進入閒置狀態,行政院要求地方清點舉報,並成立專案小組負責此事。但各地的「滅蚊」可不是清除家中積水、噴灑殺蟲劑而已,委外需要條件具有吸引力,才可能順利招商或媒合,公營更需投注心力,加強公共設施的功能以及人員的專業能力,配合宣傳行銷,才能使奄奄一息的公共設施恢復活力。

文物館
塑造地方特色 串聯行銷助人潮

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是國內第一座以排灣族五年祭儀為展覽範疇的文物館,館景外觀可見排灣族圖騰,內部設有主題展、常設展及工藝家展覽區,展覽處處可見用心,並不因地處偏遠而簡陋,每次新的展期開始,都會邀請部落耆老們前來,從觀展、話家常中同時進行文化交流與記憶傳承,廣場偶爾舉辦動態表演,年參觀人次約9千人。看到來義鄉原民館的現況,可能很難想像,10年前它曾是被列管的閒置公共設施之一。

1998年,來義鄉原民館依據前台灣省政府的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4年計畫,申辦該館工程,發包興建後,因建照尚未申請完成而停工,完工後建設僅具粗略外型,另外如窗戶過多、交付文物櫃不具展櫃概念等問題,閒置4年,以低度使用遭列管,當時高達14座原民館遭列管。

2005年原民會提出的改善計畫,由各館提案競爭,入選者可獲補助;2007年研訂「原住民文化館活化輔導計畫」,媒合公私立博物館與學界資源,於4處原住民文物館推出影像展,即後來「大館帶小館」計畫之前身,同年也增訂補助原住民族地區鄉鎮公所經費,以支應文物館維修營運。然而單有經費補助或借助外力舉辦展覽,仍未能使原住民文物館進入穩定營運。

輔導團指點 各館逐步提升

2008年原民會研訂補助地方政府雇用文物館駐館人員計畫,以公益彩券回饋金聘用一位策展規劃解說員(以下簡稱駐館員)和一位清潔人員,加上公務體制下文物館的承辦人員,可說兵將到位。雖然駐館員職稱帶有「策展」、「規劃」、「解說」,但所聘人員多半不具備博物館專業,這時輔導團就發揮功能。

活化輔導計畫主持人李莎莉回憶道,林林總總的事情什麼都教,從文物維護、策展概念到觀摩學習的重點,均現場說明示範或舉辦研習,輔導團還會到各館進行訪視,從展覽、廁所到所有的公共區域一一檢視,提出優缺點,作成診斷報告書,各館在評鑑之前設法改進,如此年年循環,逐漸進步。

定位明確 立足地方

李莎莉表示,經營地方文物館要有明確的定位,塑造出特色才會吸引人。特色來自地方,山地原住民有獨特的文化,也有傳統文物可展示,都市原住民地區則可展出原住民的當代藝術作品,現在有些原住民文物館的名稱已加入族群名稱,可見其著重目標,但不同族群的展覽仍可互相流通,激發討論。確認定位之後再來談發展策略,文物館要成為地方文化的平台或據點,首先要凝聚地方的共識,幸運的是原住民族群向心力強,在推動各項工作時相對易施力。

資源串聯 整合行銷

全國共有28座原住民地方文物館和文化館,從原民會獲得的經費並不多,地方政府願意投入的資源差異甚鉅,除了設法爭取經費之外,有限的資源如何發會最大功能也很重要,比如串聯相近地區的文物館和景點共同製作摺頁,與旅遊、民宿業合作行銷,展覽前舉辦記者會善用媒體曝光等,還有無遠弗屆的網路,與鄉鎮公所網站、原住民族相關網站、地方旅遊網站等做連結,成本低、效果佳。原住民工藝家、藝術家、地方文史工作者也是很珍貴的資源,比如桃園縣原住民文化會館每年邀請2位藝術家駐館,讓民眾可更貼近了解創作過程,也讓展覽不僅限於靜態。

專業能力隨人走 希冀人事穩定

從一開始不懂策展,抱著熱忱的心就開始訪問部落耆老、蒐羅照片文物,這就是田野調查的雛型,而透過觀摩、進修研習以及輔導團的指點等,留下來的駐館員專業能力已大幅增進,也具體反映在原民館上,部分原民館已開始朝文創商品發展,或提供簡易餐飲住宿,「博物館的複合式經營是世界潮流」李莎莉說。

但這些能力累積在人身上,也隨人走,地方首長對臨時人員的任命權有時也會變成阻力──首長換人,文物館換將,累積的經驗及人脈被抽離,有多少資源可以一次次地培養人才?其實高考已將「博物館管理」從文化行政、藝術行政獨立出來,但是鄉鎮公所多以人員飽和為由,拒絕任用博物館管理錄取的公務人員,以致承辦人員多由社會科或觀光科人員兼任。李莎莉表示:「文物館的經營重點在『人』,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的永續發展,首先要人事健全、穩定,希望政府能更重視。」

文物館的經營重點在人

李莎莉本身也擔任私立北投文物館館長,除了與原民館的深厚淵源,也常受邀對地方文物館工作人員講課,「但是研習常常人很少,說臨時有事就不來了」,如此心態如何將文物館好好營運?「地方文物館有些是古蹟修繕後轉作文物館使用,並不是為此目的去設計建造的館舍,有其限制,但是不夠積極去突破。」部分文物館由學校或在地組織負責營運,也只將它當作活動場所,公辦公營者更有許多長年展示不變,或對外借場收租,實有許多改進空間,「我們都還有很多要學習」。

學校
轉型特色教育 委外創造雙贏

隨著少子化現象愈來愈明顯,各級學校有閒置教室、併廢校的情況也愈來愈普遍,教育部提出「國民中小學整併後校園活化再利用輔導計畫」,並建置「校園空間活化再生資源網」,供各校上網填報閒置空間的情況,希望透過網路平台作為中介進行媒合,但絕大部分仍需要地方單位積極促成,已累積一些活化實例。

花蓮縣安通國小1992年廢校,校舍荒廢多年,後來由農村再生發展協會透過各項計畫申請進行整修,做為社區活動的空間,2014年規劃為社區產業展售中心,結合農特產品及手工藝品販賣、DIY 研習、社區導覽等,讓居民更了解家園,也引導遊客認識當地特色,並帶來商機。

廢棄20年的台南市永華國小,由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台灣外展基金會合作,打造成為生態冒險教育基地,包含獨木舟、繩索攀岩等戶外活動體驗,而且該地鄰近鹽田、潟湖,相當適合成為探索海洋文化、生態資源的探索教育基地。外展基金會執行長廖炳煌表示,永華國小是基金會的第6處訓練基地,未來將引進多種戶外探險教育器材,並配合雲嘉南管理處打通古老運鹽水道,打造生態魔法學校。

高雄市大同國小建築物已超過50年,目前全校僅剩400名學生,大同醫院以節能減碳的輕裝修方式進行教室整修再利用,雙方亦曾合作無菸健康步道、兒童保健衛教宣導與社區健康關懷據點等活動。從2014年開始,透過「健康守護樂園」的合作模式,每天舉辦不同的社區健康活動,擴大社會民眾參與度,並繳予高雄市府回饋金。

教育用途優先 轉作他用應及早規劃

雖有各種活化案例在先,但校園空間活化仍多所受限: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定,地處偏遠之閒置校區再利用僅能以「教育用途」規劃為優先,造成各業務主管局處利用的可行性偏低;校舍提供有償租用,對民間社團或機構形成門檻,若原承租單位不續租,有可能再度荒廢;屬都市土地而非都市計畫內之閒置校舍,需變更地目後方得作其他用途。少子化情形日益嚴峻,除了「廢校舍活化」之思維,應針對數年內有整併校之虞的學校及早提出對策,增加其使用強度及功能。

廢棄20年的台南市永華國小改造成探索教育基地

台灣外展基金會長期推廣冒險教育,將廢棄20年的台南市永華國小改造成探索教育基地。(圖片來源:雲嘉南共好中心─台灣外展臉書)

停車場
創造經營條件 設法吸引業者

過去「一鄉鎮一停車場」的齊頭補助政策,造成許多鄉下地區有閒置停車場。這些地區的違停取締並不嚴格,甚至無禁停標線,民眾習慣路邊停車,看似無經營條件,不過公營的台北市貢寮區澳底公園地下停車場經整修,並在停車場周邊劃設禁停標線、擴大宣傳後,創造出經營條件,停車場得以活化;而彰化縣陽明國中運動場地下停車場透過延長委外年限至10 年,同時降低權利金,吸引業者投標取得經營權,目前停車場以月租車輛停放為主,平均停車率達80%以上。

市場
生活習慣難改變 換人或換個方式

過去政府曾希望市場攤位能夠集中管理,攤商有次序地排列在大樓建築中,整潔並美化市容,但顯然政府的想像與民眾使用習慣不相符。許多上市場買菜的是上年紀的民眾,上下樓是負擔,就算有手扶梯,民眾仍習慣逛平面市場,市場外圍的攤販生意總是比較好,市場建築就此閒置。

民眾的生活習慣不易改變,除非有新事物刺激──位於台中市梧棲地區的第二公有零售市場由全聯社進駐營運,承租1〜3樓及地下停車場,大型超市招牌醒目,品項齊全,不僅為周邊民眾提供便捷的購物環境,而且活化鄰近商機,外圍的15間店舖目前仍由市場管理,出租使用率100%。

另外,花蓮縣壽豐鄉豐田公有零售市場標租予牛犁社團營運,辦理各項文化產業活動,藉由各項文化體驗促進活動提升能見度,活絡豐田市場營運,同時聯結地方社區、相關業者,形成聯合行銷網,帶動周邊產值及產能開發。

除此之外,有些特殊案例,如高雄永安衛教館,因缺乏經費擱置多年,後來委由開設老人照料中心的聖和基金會經營,以勞務外包、設施附帶修繕及自備營運設備方式,轉型為公有身心障礙者住宿型養護機構營運,紓解身心障礙者養護床位不足窘境。桃園縣綜合性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由美好社會福利基金會認養,辦理原設施功能,包括日間托育、身障重度養護、視障服務,並新增身障體驗中心等服務。

「新北投71 園區」原為義方國小,因遷校而原址成為閒置空間,經台北市文化局規劃整修後,委託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管理,將原先的國小教室改裝為排練室、行政辦公室、儲藏室等空間,並透過開放申請審查機制提供表演團體進駐使用,公用排練室亦開放藝文團體申請臨時租用,目前已有14個團體長期進駐,是舞團密度最高的藝術園區。

從活化到優化

從各種活化案例可見,公共設施應符合使用者,也就是民眾的需求,需求有時候是可以創造,或者被喚起的。過去文建會推動的社區營造計畫,便已含有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精神,由下而上集思廣益,匯集社區居民「有感」的議題,比方歷史文化、生態維護、地方產業、環境改造……等,主動參與,誠如姚瑞中所言:「活化不只是硬體的再使用,也關係到如何與當地建立起情感上的密切關係。」

如何延續社區動力, 或與民間組織合作、借力使力可謂是影響閒置設施活化效益的重點因素,而不論是文化或特色教育的推廣,市場招商攬客或停車場招租,都需要讓人了解館舍的功用,進而判斷好用、適用與否,如彰化縣地下停車場舉辦一個月試停活動就是一個方法。

「夠好,地方多偏遠都會有人來,根本不用宣傳或路標」李莎莉說。每項設施因性質、資源條件不同, 活化過程不能完全複製,但歷程和經驗可供參考,而從閒置館舍進入活化運作,下一步應思考的是「優化」,才符合地方建設造福鄉里、創造優質生活的初衷。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