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蘇立仁博士(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最近只要聽到肺炎,大家都會聞新冠而色變;新聞報導也不時看到拚命排隊搶購口罩及酒精的畫面,讓許多人的生活更加恐慌。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經濟衝擊與社會問題,似乎日趨嚴重,但以個人健康而言,我們應如何做到「對」的防疫措施?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病毒、什麼是病毒感染,然後再針對病毒感染來加強免疫力。
病毒其實算不上是生物,它是依靠宿主細胞而繁殖的一種類似生物的有機體。當人體感染病毒後,病毒會強迫宿主細胞快速協助製造、裝配出和它一樣的病毒;因為它不能自己生長、分裂、代謝,這是和大多數生物體的不同之處。
病毒的構造很簡單,在外觀上有一個蛋白質組成的外殼,裡面包裹著遺傳與基因模組密碼,稱為核酸序列,是攜帶遺傳訊息的長鏈分子。若以核酸種類區分,又分為DNA(去氧核醣核酸)與RNA(核醣核酸)型病毒。
病毒顆粒的大小約在20~300奈米之間,非常微小,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過濾設備無法阻擋病毒的原因。
病毒傳播的方式很多,如飛沫傳染、糞口途徑傳染、直接接觸傳染、輸血感染、性交行為過程的體液傳染,還有透過蚊蟲叮咬的傳染(註)等等。
(註)參考文獻: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7%85%E6%AF%92%E6%A6%82%E8%AB%96
病毒如何感染宿主?
所謂病毒感染,是要達到完成病毒巨量複製的過程。當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微環境時,會先進行辨識(recognition)及吸附(attachment)的動作,也就是與宿主細胞膜的特定接受器(receptor)結合。
第二步會開始入侵宿主細胞,也就是宿主細胞會直接吞噬病毒顆粒。第三步是宿主細胞會移除病毒的蛋白質外殼,讓內部的基因模組裸露出來,進入細胞質。
第四步,病毒基因會開始利用宿主細胞的生化代謝系統進行複製,包括病毒所需的基因表現。第五步是再次合成巨量的自身病毒蛋白外殼及原來的基因模組。第六步是組合及形成成熟的病毒顆粒(assembly)。最後,利用出芽過程或宿主細胞溶解過程,釋放大量的新病毒顆粒(release)。之後,這些新生成的病毒會在破水細胞的周邊附近組織,繼續進行感染的動作。
若從遺傳物質的分類角度來看,遺傳密碼為RNA型的病毒在大量複製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複製的精準度較差及穩定性不夠,而有很高的機會發生RNA序列突變,於是製造出來的蛋白質外殼就會在外觀上有些許不同,而容易逃過身體的免疫系統,不被辨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