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生法忍的智慧

無生法忍的智慧

文/覺妙宗明(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總教授師)

菩薩修六度波羅蜜,包括第一布施波羅蜜、第二持戒波羅蜜、第三忍辱波羅蜜、第四精進波羅蜜、第五禪定波羅蜜,以及第六般若波羅蜜。修此六度萬行,旨在成就菩薩道,若能成就菩薩,離佛的果位就不遠了。

其中第三波羅蜜是忍辱,所謂忍辱,是能忍受外在加諸於己的種種侮辱惱害,而心不生恚恨,也就是不起瞋恨心。其實持戒波羅蜜就有不犯三毒二邪的戒律,三毒是指貪瞋癡,二邪是慢疑,忍辱行就是避免心生瞋恨;因為瞋恨心一起,就如同啜飲毒藥,修行即前功盡棄。故第三忍辱波羅蜜是為了完成第二持戒波羅蜜的瞋戒而設的菩薩修行功課,因為瞋戒最難修,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就一般人而言,當面臨外來的各種侮辱惱害,開始時都能忍氣吞聲,不動聲色地隱忍,可是累積到某種程度,再也忍不下去時,情緒就接近臨界點,也許此時一般人會決定不再忍耐,因此內心的怒氣瞋心會直線上升,當瞋心一起,自然就不再理睬什麼戒律,先爆發再說,後果甘願自負,否則難平心頭之氣!

一般人不忍一時之氣,可能頓時釀成大錯,不可挽回,故修忍辱不是簡單的事。我們經常聽說要忍一時之氣,但說得容易,真正面對問題的當下,很容易氣急敗壞,受不了對方的無理、傲慢、蠻橫、喪心病狂的攻擊,而破了忍辱之功。所以凡夫俗子的忍辱是有限度的,一旦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境地,就把「忍辱行」棄諸腦後。

禪宗的忍辱是要做到無生法忍,一般傳統佛教也講無生法忍,簡稱無生忍,但其陳義甚高,是指修行到七地菩薩至九地菩薩之間,悟入諸法無生之位,安住道理而不動心。

佛教許多名詞或觀念,深藏著當年釋迦牟尼佛傳法的實相妙義,兩千五百年來,雖有諸多大修行人或佛學人士註釋解說,但由於修行人的見地不同,而形成各說各話的局面,有些觀念早已不合時宜,很多註解其實也偏離世尊傳法的本義。本專欄每期選擇一則佛教名詞或觀念,以禪宗正法實相妙義作註解,俾便對坊間佛教名詞或正法修行觀念混淆的說法有所釐清,讓精進禪修的行者有所依循。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