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問題何時休—飲食教育篇】飲食教育 尚需法源及行政支持

【食安問題何時休—飲食教育篇】飲食教育 尚需法源及行政支持

台灣的飲食教育在欠缺法源及高層單位的政策指導下,由民間團體或各學校自行發展。雖然民間能量豐沛,仍缺乏統整和貫徹的教材和教學目標規劃,政府應加緊腳步,彙整地方經驗,整訂出相關對策。

文/陳昊安
圖片提供/成龍溼地三代班

「台科大江庭芳、洪乙文和2名外籍交換學生Aleksi 及Killian 一同推動『夜光天使點燈計畫』,透過網路募資平台募得6萬元資金,陪伴因家庭因素在放學後無法馬上回家的學童,趁留校時間進行飲食教育。」

此報導曾在各大電視媒體出現,反而凸顯台灣飲食教育的不足,沒有完整的教材和教學目標規劃。國中義務教育以前,教材僅提及食品標示、熱量計算和營養素等,對於農藥殘留及人工添加物的知識相當匱乏,此外,書面資訊與生活的連結不夠,在沒有教師引導補充的狀況下,不容易引起興趣。在校園周遭早餐攤販和店舖包圍,手搖茶飲店及便利商店林立的環境下,食物取得方便,對飲食的認知和思考卻很貧乏。

在欠缺法源及高層單位政策指導下,飲食教育便由民間團體或各學校自行發展,對中小學而言,師長的主動性相當重要,營養午餐是一項監督重點;大學方面,不論是學生自發而起,或由老師組織,在各地校園都開始了綠色飲食革命;對一般民眾,社區大學、消費合作社、有機店及友善小農的綠餐廳等,已成為地區資訊交流地點,有的由來已久,有些小而年輕有活力。

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
從共同購買到共有、共用、共同營運

校園午餐搞非基共同發起人黃嘉琳將「食育」之定義為「與環境相關的飲食教育」,期望透過運動手段,針對飲食安全、消費意識、親子教育等主題的關心與倡議,透過宣導和解說、從家庭開始注重飲食教育等方式,從個人到國際社會的各個層次,呼籲民眾重視「食物鏈循環、健康、營養、無毒、永續性」,在去年立委及首長選舉時,要求候選人簽署「校園午餐非基改」承諾書並持續監督。

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由主婦聯盟基金會分支而出,從原本的綠色生活共購中心,到2001年正式成立合作社,延續環保的核心價值,並強調共同購買」的力量。與坊間有機店面不同,合作社只對社員提供服務及勞務,不賣利潤高的保健食品,與小農合作,不強求有機驗證,將農產分為「環保、健康、安全」3級,並有實驗室作硝酸鹽及農藥殘留測試。

生產與購買有相互助長,也有相互牽制的功用,社員可透過反應單提供意見,各分社會邀請農民與社員面對面,介紹農作環境,現場進行問答,每年有產品檢討大會,也會舉辦「生產者之旅」,實際走訪產地,還有各式共讀、共學、共煮的活動,雖名為「主婦」,不論爸爸媽媽、異鄉學子、小孩皆可參與活動,每一位社員都是股東,社員需求決定合作社價值。

透過不同社員和生產者彼此激盪,發展出不同的包材與產品,如重複使用的蛋盒、不漂白再生衛生紙……等,另有無毒清潔保養品與支持弱勢族群的產品和工作。主婦聯盟合作社從草根開始,扎實地累積力量,6萬社員背後是6萬個家庭及人際圈,從共同出資、共同購買,進入共有、共用、共同營運的平台,透過交流學習,建立起自己「擇食」的方法和理念。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