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纏的慢性蕁麻疹

難纏的慢性蕁麻疹

文/蔡呈芳(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趙詠珍(專欄作家)

慢性蕁麻疹屬蕁麻疹的一種,其定義是指每週至少發作兩次或三次,而且持續超過6週,盛行率約0.5~1%。

蕁麻疹的特性是膨疹,外觀有如被蚊蟲叮咬,但持續不到一天就會消退,完全不留痕跡,只有少數患者僅出現皮膚發紅但不會浮腫。

慢性蕁麻疹患者以女性居多,約為男性的2倍,臨床上約有1/3會合併血管性浮腫,也常合併纖維肌痛症,也就是俗稱的公主病,會全身痠痛。

慢性蕁麻疹其實並不是一個難治之症,但常造成病人及醫師諸多困擾,對病人它會不定時地反覆發作,而且會癢到無法控制,甚至會影響情緒。

對醫師則是因為患者大多深信只有找出過敏原,才是根治的唯一方式,因此常會被迫做出許多並無幫助的檢查。有些醫師甚至會投病人所好,列出一長串的食物過敏清單,讓病人無所適從。

醫學上的治療方式

一般坊間常把過敏原分析、微量元素,甚至重金屬,視為檢查(或賺錢)的利器,但這些方式主要是對呼吸道的過敏原檢查較有幫助,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也有利用價值(仍須以口服激發測驗作為依據),但對未合併異位性皮膚炎的慢性蕁麻疹,並無實際的診斷價值。

雖然例行性的抽血對慢性蕁麻疹基本上無幫助,但國外目前已發展出CD203c測試,對於自體免疫性蕁麻疹(autoimmune urticaria)的診斷可能有幫助,這些患者約占30~50%的比例。至於過敏球蛋白(IgE)、發炎指數CRP及纖維蛋白溶解物(d-Dimer)的檢查,對慢性蕁麻疹的診斷雖然並無幫助,但可作為治療選擇的參考。

急性蕁麻疹往往有明顯外因,如藥物、食物,甚至是感染,這些外來過敏原會透過E型免疫球蛋白,使肥大細胞中的組織胺被釋放出來,導致血管擴張、組織水腫。但只有1/10的慢性蕁麻疹是由急性蕁麻疹轉變而來。

慢性蕁麻疹最常見類型有4種,分別是原因不明、體質性的皮膚劃紋症(約5%的人有此體質)、膽鹼激性蕁麻疹及後天性冷因蕁麻疹(屬物理性蕁麻疹,因冷熱、壓迫、光線、震動而引起)。

部分蕁麻疹患者很明顯是因為食物或服用的藥物所誘發,如阿斯匹靈類消炎藥物、止痛藥可待因(也見於止咳糖漿)等,但多半可由患者自行注意到而避免。另外也有接觸外來化合物的個案,但多數是找不出原因的。

目前研究,約有1/3患者有內因性免疫失調,若注射了自體血清,會在注射處產生風疹塊,而10~27%患者還可能出現甲狀腺抗體,更有少數患者會發現C型肝炎或幽門桿菌的存在。但若無臨床甲狀腺症狀,則不須作相關檢查。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