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吵架 父母該介入嗎?

孩子吵架 父母該介入嗎?

文/謝璦竹

小孩子吵架其實很容易和好,他們比較容易原諒對方,常常是前一秒還在吵架,下一秒就和好了。所以大人不必太緊張,而急著制止。」心理諮商師賴幸瑜說。

少子化時代,獨生子女愈來愈多,但據賴幸瑜觀察,獨生子女因為總是與大人相處,缺乏學習溝通的機會,尤其是手足之間吵架,本來是孩子學習溝通的最佳機會。

賴幸瑜曾在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擔任輔導老師,目前是獨立心理諮商師,常常為父母提供家庭問題的諮商,對於孩子的各種心理狀態有許多第一手的經驗。她說,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總是獨享父母的愛,同時也獨自承擔父母的情緒,沒有機會感受「愛被分掉」,也學不到「低頭」,性格容易傾向孤僻,也比較怕生,容易缺乏自信。

手足吵架時,為了達成協議自然而然會進入一種談判過程,這時,他們可以感受自己與對方的力量,在低頭的同時,也得到自己想要的,透過這個過程而學到自信。「大人若介入小孩吵架,小孩就會失去學習的機會。」

只要小孩沒有動手,父母都可以先觀察,除非發生打人的狀況,才需要把他們分開。「但也不要用『各打五十大板』的辦法,父母可以先立下規矩,譬如先動手的人要去角落冷靜,暫時不能跟其他兄弟姊妹玩。」

一旦動手打人,就是「破壞了身體的界線」,賴幸瑜解釋。例如《家庭暴力防治法》就是以不能破壞身體界線為立法原則。另一種情況是當吵架的音量過大,達到令人煩躁的程度,父母也可以加以制止,同樣是讓小孩先冷靜,「可以先提醒一次,若還是不聽,就不讓他們再玩下去。」

但暫停遊戲的懲罰時間也不要太長,幾分鐘即可,因為小孩容易失去耐性,時間太長反而失焦,主要是讓他們冷靜一下,反省剛才所做的事。

吵架是學習溝通的機會 避免校園霸凌

心理諮商師

心理諮商師賴幸瑜禪修多年,她在輔導國中以下孩童時,都會找父母一起溝通。(圖片提供:賴幸瑜)

但小孩要在吵架中學會溝通,前提是父母做出好的示範。「國中以下的小孩若有狀況,我一定會找父母一起溝通。」很多小孩不能控制情緒,或是無法從日常生活的爭執中學會溝通,往往都是源自家庭。

例如有個個案是位國一女生,疫情期間在家視訊上課時,她總是不開鏡頭;輔導時,不管是讓她挑心情卡,或是畫圖,她都沒有任何回應,後來才知道,原來她的父母因為家暴而離婚。

另一個案例是個國小男生,常常會自殘,且有憂鬱傾向,經過輔導才了解,他的父親平常在外地工作,週末才回家,平時都是母親照顧他,而母親後來又決定回學校進修,忙碌的媽媽因為時間壓力大,總是把所有事情幫孩子安排妥當,反而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