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生」的智慧

「無生」的智慧

特約撰述/許郁莉

我發現,近幾年的電視劇如果要火紅,一定得包含『報復』或更誇張的『復仇』元素,因為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心中累積不少的不滿和委屈,透過這些劇情,可以讓情緒得到宣洩。」一位喜歡追劇的友人頗有研究地如此說道。

《聖經》〈路加福音〉記載了一個故事:耶穌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遇到10位罹患大麻瘋(具傳染性的皮膚病)的村民向祂懇求醫治,祂大發慈悲地將他們全數治癒,改變了原本要被隔離而孤獨老死的命運,這在醫藥不發達的當時,可說是一大神蹟。然而這10人在蒙受如此恩澤之後,只有一名撒瑪利亞人俯伏在耶穌腳前表達感謝,其餘9人都不見蹤影。

這個故事透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感恩」不是凡人眾生的天性。儘管「知恩、感恩、報恩」早已是眾所周知、老生常談的基本為人之道,但人們並不容易真正實踐知恩圖報,所以心理學家或教育工作者都主張,感恩需要練習、培養。

相反的,記仇、記恨的特性,在凡人眾生的世界裡卻渾然天成,完全不必特別教導。因此,「放下仇恨」才是需要費心修煉的功夫。

無生法忍心常平

復仇,一直是古今中外許多文藝作品喜歡運用的主題,尤其在現代社會中,人際往來頻繁,時常有人因為「嚥不下這口氣」而惹禍上身。科學研究甚至指出,動物雖然沒有思想,卻同樣會展現報復行為。由此可知,不論是復仇或報復心理,都是一種眾生性,一個人若順著眾生性而為,生活一定充滿煩惱、壓力和苦悶,不可能歡喜自在。

阿拉伯人有句諺語:「他人有恩於我之事,應刻在石頭上;他人有仇於我之事,應寫在沙子上。」提醒我們應該牢記自己所獲得的恩惠或協助,不要太在意他人對我們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待遇,也就是「不被惡勢所瞋」,這是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開示的「禪宗十大法印」第6條,也是一種忍辱波羅蜜的修為,相當挑戰人性中的眾生性。

再看一個深具啟發性的美國案例:一名女患者長期深受帕金森氏症所苦,有一天到一家中醫診所求助,她的雙手總是不停顫抖,嚴重到無法正常飲水、進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病情仍不見起色,中醫師判斷她得此病的主因不是身體老化,於是決定追本溯源,找出真正的病因。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