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型聽損 隱藏的健康殺手

娛樂型聽損 隱藏的健康殺手

文/詹珮蓉
攝影/簡侑俊

「你說什麼?可以再說一次嗎?」如果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對話,很可能是聽力受損的警訊。

根據WHO預估,全球約有11億的年輕人受到聽力損傷的威脅,除了受到疫情期間線上為主的通訊模式影響,大幅增加耳機使用的時間;在通勤時,也有許多人使用藍芽耳機聽音樂、追劇等,為了在吵雜的環境音中聽清楚而提高音量,容易造成「娛樂型聽損」。

聽力66原則 遠離長時間過大噪音

華科基金會聽力師黃詠耀指出,聽力受損比起其他健康問題更容易被忽視,要避免聽損,首要原則是避免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中,如果使用耳機,須遵守「聽力66原則」,即「音量盡量小於60%,聆聽60分鐘讓耳朵休息一下」,並定期做聽力檢測,若有聽力受損可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

近年因為娛樂行為造成的聽力損傷愈來愈多,為了喚醒大眾對聽力保健的重視,華科基金會在2020年提出了「娛樂型聽損」一詞,指的是「聽演唱會、唱KTV、看電影等娛樂活動中,因長時間暴露在過大的音量之中造成的聽力損傷」。

此種聽損經常被大家忽略,就是因為處於娛樂環境中而沒有警覺。黃詠耀表示,參考職業安全衛生法規指標,以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為例,一週工作40小時為基準,安全範圍是8小時聆聽85分貝(dBA)的音量;若音量增加,暴露在88分貝(dBA)環境下,每日時間不可超過4小時。雖然音量僅增加了3分貝,但安全聆聽時間卻由8小時限縮成4小時。

今日藍牙耳機等聽穿戴裝置盛行,尤其疫情期間佩戴耳機的機會大增。雖然手機、耳機的型號不同,播放的音量分貝也不相同,「一般而言,60%的音量大小是理想的安全值,如果想使用量測聲音分貝大小,可以選擇有校正功能的APP較準確。」

若工作需求或生活習慣須長期使用耳機,應慎選耳機。黃詠耀說:「因為耳塞式耳機的音場會直接進到耳朵,建議使用有降噪功能的耳罩式耳機,能降低對耳朵的傷害,音質也較佳。」

生活中大於85分貝的噪音可能造成聽力損傷。(圖片來源:Ryan Cannady, Noise Not Just in the Workplace, Professional Safety, March 2020, p.33)

搓手聽篩法 快速檢測聽力

如果察覺生活中與人溝通,經常有聽不清楚的狀況,或是起床後突然發現耳朵悶悶的,這時就可以透過「華科搓手聽篩法」進行快速有效的檢測。

「一般健檢通常使用音叉檢查,但這只能辨別出重度聽損,實際在專業的聽力檢測時,有更精密的檢查,而不只是測量單一的頻率。」黃詠耀說。為了讓一般大眾可以自己在家檢測,基金會推出「華科搓手聽篩法」,只需用自己的雙手,不須額外的工具,也能簡易地測試自己的聽力狀況。

首先,找一個安靜的場所搓手指檢查,建議在小於55分貝的環境(如晚上就寢的房間)進行,接著將大拇指與食指相接在耳邊摩擦3下,檢測是否能聽見手指摩擦聲?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