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青農陳幸延 打造電子農民曆

科技青農陳幸延 打造電子農民曆

文/陳羿緻
攝影/顏志倫
圖片提供/陳幸延

「我常戲稱自己存了許多積蓄在真正的『土地』銀行,隨時可以提領出來使用。」從工程師轉行為農夫的陳幸延說,每個人想從務農中得到的都不一樣,對他而言,並不是刻意要倡議環保,只是基於不喜歡會產生廢棄物的工作,所以最終選擇了回歸田園,當一個快樂農夫。

在他眼裡,自然界是沒有所謂垃圾的,每一項天然原料都可以循環再運用、成為有價值的資材;而用心涵養土地,讓農田更具永續力,就是他數年來默默進行的無價投資。

重視田間生態 守護生物們的家

2015年移居宜蘭員山深溝村後,陳幸延和當地一群農友,堅持友善種植理念,不噴灑農藥、除草劑,不使用化肥,他形容自己的工作不只是栽種作物,更像是一位照顧田間生態的長工。

從事農務時,為了保護田間生物的家,他不過度翻土,刻意減少大型機械的使用,並分區割除雜草、建立綠籬及蜜源,同時避免土壤裸露、進一步添加有機質供給土壤中的生物及微生物。

幾年下來的照顧成果,讓瓢蟲、蜻蜓、叉角厲椿、蜈蚣、蛇、蚯蚓和不同顏色的蜘蛛們,都是他田裡的常客,喜歡賞鳥的朋友,還發現他田裡竟然可以觀賞到10多種鳥類。陳幸延說,看到田裡生氣盎然、同時並存的動植物們,就是他最開心的時刻。

記錄蔬菜耕種履歷 製作電子農民曆

到深溝的最初幾年,陳幸延嘗試將科技導入農務工作,例如在田裡設置感測器,偵測土壤的溫度、濕度及肥力等,透過科技的協助,幫助他這個新手農夫更順利管理農田,並大幅減少巡田的時間。

蔬菜的生長履歷

陳幸延上網記錄蔬菜的生長履歷,包括適合播種的月份、生長天數、採收期以及適合生長的條件等,打造出電子農民曆。

可惜後來農地附近的農舍愈蓋愈多,訊號傳輸受建築物遮蔽而不穩定,加上設備成本較高,而且現階段台灣農地的基礎建設和配電條件都未臻理想,所以雖然運用科技輔助農作生產,是未來台灣農業勢必要推進的方向,但目前大環境條件仍不具足,農業與科技的密切配合尚有大幅差距。

不過陳幸延還是善用了他的理工專長,致力對農產領域有所貢獻。由於特別喜歡品嚐不同風味的蔬果料理,所以在他的田裡,不論春夏秋冬,經常都會輪種至少6種以上的蔬菜,以及多種香草料植物,他還經常自己下廚研發獨家的創新菜單。

最特別的是,對他來說,種植蔬菜的經驗就像是一次次實驗,他會仔細地觀察作物們的生長過程,個別記錄下來每一種蔬菜的生長履歷,包括適合播種的月份、生長天數及採收期,以及適合生長的溫度、日照及水分需求量等,甚或是註記在哪個季節種植、較能避開病蟲害等的實務資訊。

陳幸延將這些自己親自耕種或觀察農友耕種得來的資訊,一一上傳存入電腦系統,作為大數據資料,目前已經陸續收集了超過100樣蔬菜的耕種資訊,目標是打造出最實用、最能因應氣候變遷的電子農民曆。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