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alink腦機介面 技術創新

Neuralink腦機介面 技術創新

文/詹珮蓉

科幻電影《駭客任務》的主角們,透過植入腦中的晶片與電腦相連,可以進入虛擬世界,還可以用意念操控機器,這是人們對於未來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的想像,僅透過腦波就能與外界產生互動。

今(2024)年1月,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Neuralink使用手術機器人的新科技,成功將無線腦機介面N1植入癱瘓者的大腦,用腦波就能控制滑鼠或鍵盤。Neuralink的新技術是否會加速腦機介面發展,使腦機介面融入日常,為人類提供更便利的生活?

所謂腦機介面,是指人或動物的大腦與機器之間溝通的介面。透過量測腦波訊號、提取訊號特徵、轉換成機器指令,能夠將大腦腦波轉換成想要的動作。

腦機介面連結人腦與電腦

目前腦機介面技術已運用在幫助癱瘓者透過打字或語音進行溝通,甚至用義肢行動,重新和世界產生互動和聯繫。此項技術也能用於治療憂鬱症、控制癲癇、減少帕金森氏症震顫等,幫助他們提高生活品質。

由於腦機介面是依照腦波訊號傳送指令給機器,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魏群樹表示,「因為大腦有頭蓋骨阻隔,要設法量測微弱的腦波,並且處理雜訊,才能讓機器獲得有效的訊息。」

依據腦機介面擷取訊息的方式,大致可分成侵入式及非侵入式。非侵入式運用腦波帽等穿戴式裝置,從頭部連結電擊蒐集腦波資訊,不需經由手術鑽開頭顱,設備成本較侵入式腦機介面低,但是蒐集的腦波訊息強度遜於侵入式腦機介面。

安裝侵入式腦機介面,通常需要開腦手術,並植入裝置。由於裝置直接接觸細胞,可直接收集腦波訊息,但也因此容易引起免疫反應和產生疤痕,進而導致訊號品質衰退或消失,仍有一定風險。

目前,腦機介面的應用仍以臨床應用、研究階段為主,還未普及並商業化。近年受益於AI(人工智能)的演算法,突破過往的發展。

例如去年8月,《Nature》期刊刊登了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和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研究團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他們幫助一位中風而無法說話的女性,透過腦機介面,首度將大腦訊號轉換成合成語音和臉部表情動畫,成功讓她以數位化身自然地與人交流,且每分鐘可講78個字,比過去類似的技術都更快速。

馬斯克旗下的大腦晶片科技公司Neuralink成立於2016年,在2023年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可,通過具有革新技術的手術機器人進行腦機介面植入,近年招募癱瘓者,旨在幫助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或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遠程目標則是實現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共生。



訂閱數位電子雜誌  暢讀精彩全文 

  √禪天下官網雜誌全閱讀
√每月新增3-5篇文章可「線上聽禪」
√每月簡訊通知當期電子雜誌連結
 

  會員登入   前往訂閱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