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詹珮蓉 圖片提供 / 端木李 AI圖片生成/ 江玉涵
「叮鈴!」丁夏(又稱雙響,頌缽搭配的樂器)清脆的敲擊聲,開啟了療癒的序幕,緊接著,頌缽療癒師敲響不同音階的頌缽,發出渾厚悠揚的聲響及美妙的泛音,氛圍立刻變得沉靜。飄盪在外的思緒隨著頌缽的音頻共振,重新收攝心神,再次回到專注當下。
處於訊息爆炸的3C世代,每天一睜眼,海量資訊就湧入大腦,讓現代人很難靜下心,甚至在高度緊張的壓力下,一件瑣碎的小事就可能挑動脆弱的神經,瞬間引發憤怒的情緒,想獲得片刻寧靜是一種奢求。因此,運用頌缽這項古老方法幫助靜心,在近年廣受歡迎,學習或體驗頌缽的人絡繹不絕,成為紓壓的療癒方式之一。
擁有國際認證的頌缽療癒師端木李(李宗翰)表示,如果把人體比喻成樂器,跑調了就代表身體出現狀況。而頌缽是調頻的好工具,有助於放鬆身心,啟動身體本有的療癒力。
人體如樂器 助身心調頻
頌缽是相當古老的療癒方法,起源於尼泊爾,原先是喜馬拉雅山的瑜珈士在禪定靜心時的輔助工具,後來流傳到印度及西方各國,蔚為風潮,並陸續開展成東西方兩套頌缽系統。
端木李進一步說明,東方音樂療癒系統著重相對音階和綿延的泛音,比如傳統五音「宮、商、角、徵、羽」,運用樂曲意境調適心理狀態;西方系統則屬於絕對音階及震動,重視科學實證,也運用在職能治療等領域,經由設計實驗,證實頌缽有助於放鬆自律神經、壓力指數及肌肉張力。
端木李表示,就像陽曆曆法,一年有365天,另每4年會在2月多一天閏日,這是因應大自然而進行的計日校準,同樣地,人體隨自然規則運行,久而久之,也需要「調頻」,讓身心重回軌道,頌缽療癒就是不錯的方法。至於要選東方還是西方的音樂系統,他認為,只要符合自身需求,不論東方或西方,都有效益,最重要的是兼具聲音及震動,兩者不能偏廢。
端木李在進行頌缽療癒時,會經過4個階段:初步靜心、提起覺知、覺察身體訊息,最後啟動身體自我療癒。
透過敲擊缽發出的音頻,即使是焦慮的人,也能在短時間初步靜下心來,注意力放在頌缽而回到當下;接著,因為身心慢慢寧靜,會體察到平時因忙碌而忽略的五感,進而感受到痠麻痛癢等感受。頌缽的音頻可以幫助疏通堵塞的部位,讓能量回歸平衡狀態。
除了聆聽頌缽的音頻,也可以將缽放在肩頸、胸口等部位,透過聲音及震動,幫助身體調頻。端木李示範,當震動的缽放在身上,如果該部位的能量堵塞,聲音會比其他部位來得沉悶、不響亮。療癒師可以依據不同脈輪的狀況,使用相應音階的頌缽加以疏通,比如臍輪可使用C調的頌缽調整(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