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本我佛性

找到本我佛性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曾開示:「修行比吃飯更重要」,吃飯是為了補充身體的養分,而修行是為了提供靈性的資糧;身體最多只能短暫存活百年,而靈性卻是無生無滅地永恆存在。然而,一般人多半只注重肉眼看得到的身體,努力拚搏只是為了滿足身體所需,這不也是「只顧眼前利益」的一大愚蠢事嗎?

Read more
清淨自在 一生幸福

清淨自在 一生幸福

根據科學及醫學的研究顯示,愈是覺得自己年輕,身體就愈會努力維持在年輕的狀態,連帶延緩大腦退化的速度。換言之,心理年輕,身體也會年輕。年齡不是由數字決定,而是一種精神力的展現。面對生活或工作上的不如意,如何讓心不受干擾,常保清淨,進而轉化逆境,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

Read more
跑在時間與業報之前

跑在時間與業報之前

眾生大多偏好安逸與懶散的生活方式,總以為人生有大把時間可以揮霍,追根究底,是因為不知投胎為人的真正目的,是要修行解脫輪迴大苦,而不是遊戲人間混日子,因而缺乏向上提升的動力。

Read more
超凡而平凡

超凡而平凡

人心有五毒「貪瞋癡慢疑」,傲慢就是其中之一,對人生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然而,雖然人人都知道不能傲慢,但因傲慢常披著「自信」的外衣,很容易讓人迷惑而不自知。妙天禪師說:「平時要養成自我尊貴的品格,要像佛陀一樣地莊嚴。這種尊貴品格在人間展現出來的,就是尊貴、謙卑、客氣,愈是超凡、愈有心得,就愈要展現得平凡。」

Read more
互留餘地的相處之道

互留餘地的相處之道

世界上並不存在個性及價值觀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我們也不可能徹底理解另一半或他人的想法和情緒,唯有給自己和對方留空間,讓彼此都能在這個共有的空間裡溝通、協商、迴旋,然後朝向共同的目標邁進,這才是解決問題之道。當然,留出的空間愈大,雙方就愈能感覺舒適自在,這就是禪的真理。

Read more
得失從緣 心自清淨

得失從緣 心自清淨

達摩祖師在《四行觀》說:「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人生本就無得失可言,與其糾結於世間的勝敗榮辱,不如看淡一切,往內追求心靈深處的更大福報,才是明智之舉。

Read more
如何做好主管?

如何做好主管?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曾開示:「一個主管懂得了解別人,就能知人善任,運用下屬的才能。主管用人是要用他的專長,也就是要『以人就位』,而不是『以位就人』。」換言之,要當好主管,先要懂得用人,使團隊的每個份子都能適才適所,進而能平衡生活與工作,這才是真正的負責任。

Read more
凡夫識用 聖者智用

凡夫識用 聖者智用

一般人生活在現象界,幾乎都用意識下判斷、做決策,由於鮮少人能常保意識清淨澄明,在汙染意識作用下,短視近利已成社會常態,智者的高瞻遠矚反被視為不切實際的打高空。因此,悟覺妙天禪師提倡人人都應該修禪。凡夫修禪以後,會使其心量在不知不覺中擴大;而隨著心胸的擴大,不僅是非判斷非常明確,智慧也會成長,自己的人生將受益無窮。

Read more
歡喜心 消百病

歡喜心 消百病

任何起心動念都必須清淨,亦即佛教教義所說的「自淨其意」,這對生活在現今紛亂世道中的普羅大眾而言,實非易事,但卻是人生幸福快樂的基礎。悟覺妙天禪師常教導弟子,「每當產生負面思想時,要馬上轉為正念,一想到不愉快的事,馬上要把意念轉移,想快樂的事。」這雖是非常簡單的道理,但若能落實於生活中,必將獲益無窮。

Read more
培養「靜」的功夫

培養「靜」的功夫

不論是急驚風或慢郎中,都屬於習氣的一部分,應該加以修正,因為錯誤不當的習氣,將招致偏離中道、本心的行為,最終一定會帶來煩惱,使人無法稱心如意。至於修正之道,網路上不乏許多專家達人的寶貴見解及經驗談;然而,是否能夠落實的關鍵,仍在於世尊在《金剛經》開示的「降伏其心」

Read more
誠信比金貴 心淨自能有

誠信比金貴 心淨自能有

誠信,是人類在內在自性的作用下,展現於外的一種正向特質,可惜許多現代人丟失了它卻不自覺。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常以「良心做人、良心做事」告誡弟子,因為良心就是自性,不論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都要設法讓靈性在每個當下保持清淨,如此待人處事定不會有偏差,誠信自然得以彰顯。

Read more
養顏貴在修心

養顏貴在修心

容貌是世間諸相之一,許多人都知道「相由心生」,但談到改造容顏,卻很少從「心」下手。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曾以人照鏡子為例,某人做勞務弄髒了臉,攬鏡自照時卻說,鏡子怎麼這麼髒?請問如果臉髒了,應該要擦臉還是擦鏡子?答案當然是擦臉!因為若只擦鏡子,臉仍是髒的,於事無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