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了義集註(二)善現啟請

金剛經了義集註(二)善現啟請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Read more
《金剛經》四句偈的真實義

《金剛經》四句偈的真實義

所謂「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那是什麼樣的智慧?就是可以到達彼岸(佛國)的智慧,也就是可以「自度」的智慧。佛在《金剛經》第八品中說,若以此經中之四句偈為他人解說,其福德比用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去行布施還要大;那麼,《金剛經》裡面有哪些四句偈呢?

Read more
金剛經真修實證 第三品【大乘正宗】

金剛經真修實證 第三品【大乘正宗】

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第三品中,講的是「大乘正宗」,就是至大至正的佛法。在這一品裡,佛回答了長老須菩提所提問的「禪行菩薩應如何保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何降服自己起心動念的妄心」。雖然在經文中,佛並沒有非常明確的指出,應如何安住、如何保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是如何降服其心,但佛所開示的,都是最究竟的回答。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十)

楞嚴經釋義(十)

佛陀伸出柔軟而清淨的手,展開五根手指,對阿難及在場大眾說:「我當初證道之後,曾在鹿野苑跟阿若多等五位比丘及你們四眾說過,一切眾生不成佛道、證不到阿羅漢的原因,都是被客塵煩惱耽誤了。你們說說看,當初是怎麼開悟的,如今證到佛果了嗎?」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九)

楞嚴經釋義(九)

佛對阿難說:「所有有智慧的人,都要用比喻來說明,才容易讓人開悟。阿難!我就打個譬喻,以我的拳來說,如果沒有我的手,就成不了拳,你若沒有眼,就成不了你的見。以你的眼根來比喻我的拳,你看這個譬喻恰不恰當?」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八)

楞嚴經釋義(八)

佛陀接著對阿難說:「阿難!世間所有修道人的禪定功夫再好,已經達到九次第定了,也是不能成就了脫生死的阿羅漢果位,因為他執著於第六意識的那個能分別的識心,以為識心即真心。你現在雖然跟著我,聽了很多佛法,但未見真心,所以也成就不了聖果。」

Read more
金剛經了義集註(一)法會因由分第一

金剛經了義集註(一)法會因由分第一

為什麼叫祇樹給孤獨園,是有一段因緣的。原來這裡住有一位很富有的善心人士,常樂於照顧孤苦老人和孤兒的生活,人稱給孤獨長者。這位長者,看中了景色秀麗、環境幽靜的這座樹園,認為是請佛講經禪修的好地方,所以就以黃金舖滿地的數量,向舍衛國的祇陀太子買來供養佛講經。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七)

楞嚴經釋義(七)

這是阿難第七次猜心在哪裡。想必是一切無義,就是心體了,這個論點也被佛陀擊破而不能成立。前面歸納七處徵心,分為二大類,前六處皆以為心有在處(在內、在外、在根塵中間),佛陀予以一一打破,最後阿難以為既有所在處講不通,那就是不在一切處了。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六)

楞嚴經釋義(六)

這是阿難第六次說「心」的位置。其中說到實相,無相可見之相叫做實相,俗稱「無相實相」,是「一真法界」、「諸法空相」、「真如實相」…的別名。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五)

楞嚴經釋義(五)

這是阿難第五次回答佛陀對「心」揣測的觀念。佛陀批駁阿難的重點為「心」要有體才能合,既然心無形體,如何能合?思惟作用是生生滅滅的虛浮想法,實無自體,故無合處。如果能合,就能從第十八界外另生一界,去合六塵之外的另一塵,這種說法說不通。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四)

楞嚴經釋義(四)

佛陀告訴阿難說:「如果照你這樣說,『心』潛藏在眼根裡面,就像透明的琉璃鏡雖然擋在眼前,但我們仍能看見山河大地,不過,這個琉璃鏡還看看得到嗎?」

Read more
楞嚴經釋義(三)

楞嚴經釋義(三)

佛陀對阿難認為「心在身內」的觀點逐步擊破,讓他明白「心在身內」的觀點是不對的。心若在身內,卻不知道身內五臟六腑的情形,反而知道身外的境,不就像阿難在室內看不到佛陀的存在,卻可以看到室外景觀一樣,於理說不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