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菁英化 埋葬了多少菁英人才

去菁英化 埋葬了多少菁英人才

─ 嘉義朴子 蕭宥軒

日前看到報載,5年一度的音樂界盛事「國際蕭邦鋼琴大賽」結束,由 21 歲的南韓鋼琴家趙成珍奪冠,首創南韓人在蕭邦大賽掄元。

本屆 10 位決賽演奏者中,亞裔占 5位,4位獲得名次,是大賽有史以來,亞裔獲獎表現最佳的一屆。4位獲得名次的亞裔得獎者,趙成珍之外,分別是第 3名凱特.劉(美籍新加坡裔),第 4名陸逸軒(美籍華裔,父親來自台灣高雄,母親來自大陸上海),第 5名楊藝可(加拿大籍華裔)。

早從 1年多前,國內在討論要不要辦台灣預賽時,藝文界的預測就很悲觀;沒想到成績一公布,亞洲人囊括前 5名裡的 4名,台灣卻「置身事外」,也許陸逸軒勉強算半個台灣人,但母親卻來自大陸,這要怎麼算?

從蕭邦音樂大賽反映出一個現象,就是在教改制度的大旗下,我們不再有亮眼的菁英了,音樂大賽如此,明年奧運也將如此。

12 年國教改革,滿街跑的代課教師和約聘教授,心思不會在學生身上,專任老師也充斥著待退心態;音樂班體系在 12 年國教多元教育口號下,反而搖搖欲墜,因為管你是不是音樂菁英,你若沒有優異的多元入學成績,就被刷在門外。

當類似社團聯誼活動等級的藝術教育,成為教育主軸,甚至把「輕鬆學習」、「翻轉」、「去菁英」當成教育改革的主訴求,貶低了人才培育的重要性與專業性,我們能在國際綻放光芒的菁英人才,將逐漸流逝。在一個普及到變平庸的教育環境裡,如何孕育前段人才達於高標準?

國人想贏韓國眾所皆知,經濟想贏、體育想贏、音樂也想贏,但是人家的體育政策、教育政策都在向前行,我們的政策卻在向後退,當我們想超越韓國,但實質上韓國早已把我們拉開一段距離了。

台灣曾流行一句話:「我們不缺人才,只是沒有舞台」,文化部成立幾年了,近日除了醜聞一籮筐外,見不到對文化環境的貢獻,文化部對音樂重視的程度又有多少?

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國家將音樂大賽視為國力表現,不僅盡力幫助選手,甚至贊助大賽。音樂界指出,像中國大陸、南韓、日本都非常積極;以中國大陸來說,不但送選手去給評審上課,還天天派官方車接送,甚至中國在比賽期間,還特別舉辦「中國之夜」邀請評審觀賞,展現了高昂鬥志。

音樂界感嘆,政府就是官僚,歷來重要音樂大賽都不見台灣官方人士到場。像今年我國小提琴家曾宇謙在柴可夫斯基大賽奪銀,官方也是確認獲獎後才來致意。

台灣職司文化的主事者非專業,沒有想法,酬庸式的安插人事,這是台灣陳腐的官場陋習。文化環境若此,更遑論把複雜的西洋音樂技術融入,萃取出台灣人文特有的藝術精華,在國際上放光。

不知何時才能看到政府的覺醒?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