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可以改善嚴重的經前症候群

鐵可以改善嚴重的經前症候群

美國研究指出,從食物中攝取較多鐵質的婦女,會比攝取較少鐵質的婦女,平均減少3成發生嚴重經前症候群的風險…。

文/潘懷宗博士

「缺鐵」一直是困擾先進國家女性的營養問題之一。根據衛福部2008年的國民營養調查結果發現,國內成年女性的缺鐵率是16.9%,而成年男性只有2.2%,女性缺鐵率風險約是男性的7.7倍,且從1993年至今的調查顯示,成年女性中,每6人就有1人存在缺鐵問題而渾然不知。長此以往,將埋下日後出現一些相關疾病或症狀的因子,這樣的說法可從後述的研究中得到驗證。

美國麻州大學的伯頓強森(Elizabeth R.Bertone-Johnson)博士,在2013年2月份的《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發表研究指出,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較多鐵質的生育年齡婦女,會比攝取較少鐵質的婦女,平均減少3成發生嚴重經前症候
群的風險。

伯頓強森博士從美國著名的大型研究(1991~2001護士健康研究II)中,邀集了一開始並沒有經前症候群的3,025位婦女,進行個案對照研究法;此項研究持續追蹤了10年,期間共有1057位婦女發生了經前症候群。實驗人員在她們填寫的食物問卷調查裡發現,每天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較多鐵質(21.7毫克以上)的生育年齡婦女,會比攝取較少鐵質(10.4毫克)的婦女,平均減少了33~40%發生嚴重經前症候群的風險。

經前症候群發生的原因尚未明確,可能是因為體內荷爾蒙(雌激素、黃體素、睪固酮和泌乳素)失調,而造成腦部神經化學傳導物質的改變;全球約有4億女性受到經前症候群的影響,而其中的1/6(超過5百萬人)嚴重到需要治療。

如果在月經來前一到二週,有明顯的焦慮不安、憂鬱、乳房腫脹、水腫、疼痛、皮膚乾燥、長痘痘、便祕、暈眩、頭痛、肩膀痠痛等症狀,而且在月經結束時,這些症狀也跟著完全消失,很可能就是患有經前症候群了,若症狀並非隨月經週期發生並且緩解,則有可能是其他疾病所造成,最好再做進一步的檢查。

女性食量小或怕胖,不敢多吃,生理期流失大量鐵,飲食不均衡,以及選用鐵含量不足的食物,都是造成她們缺鐵的主要因素,加上造血功能不及男性,無異雪上加霜。

依照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攝取量建議,生育年齡的女性每天應攝取15毫克的鐵(上限為40毫克),人體有75%的鐵存在紅血球當中,長期缺鐵就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出現疲倦、畏寒、注意力下降、體力衰退,導致抵抗力不足等現象。

天然食物中有很多都是鐵質的優良來源,以動物性食物為例:含鐵量最多為肝臟,其次是甲殼類(牡蠣、蛤蜊、貝類)、其他內臟類、蛋、乳酪、鴨血、紅色肉類等,都含有豐富的血鐵質。而植物性食物則以黃豆、豆類、深綠色蔬菜、全穀類、堅果類等為代表,蘊含大量的非血鐵質。

在這裡要提醒的是,人體從動物性食物所吸收的鐵質,會比從植物性食物中要高出2~3倍,所以建議非素食者的缺鐵民眾,可以多從動物性食物中攝取鐵質。另外,茶和咖啡會降低鐵的吸收率,建議餐後別太快喝這些飲料;鈣質同樣會減少身體對鐵的吸收,所以兩者要錯開時間攝取;某些蔬菜、穀類、豆類富含植酸、草酸和纖維質,會在腸道中與鐵結合,將鐵排出體外,因此要記得同時吃下含維生素C多的食物,才可以改善植酸等抑制鐵質吸收的效果。

 

收藏本篇文章
ClosePlease login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分享給更多朋友: